第001章 剑中之谜(第 3/4 页)
……
两天后,步云飞乘坐飞机,从遮邦城返回滨海市。
遮邦是一个位于西南山区的小城,这个位于群山丛林中的小城实在是太小了,它不会出现在任何大比例尺的地图上。
“颜体天极八柱折叠钢佩剑”,并没有因为一个不懂礼貌的日本学者的质疑,而变成一件现代仿制品。
其实,不管是聂鸿迁还是步云飞的心里都有底。
因为,碳14测定结果证实,这柄剑铸造于公元八世纪,它绝不可能是是现代的仿制品。在科学的检测数据面前,那个不懂礼貌的日本学者,也不得不承认佩剑的真实性。
可问题是,没有人能够解释刀身中隐藏的、密度极高、硬度极强、韧性极好的弹簧钢!
唯一可能的解释是,在八世纪的唐代,中国的工匠曾经用某种已经失传的手法,锻造出了弹簧钢!
这种可能性很小,但不能完全排除,因为,唐代的铸造冶铁技术,曾经一度失传。
而且,这种可能性,应该可以得到证实。
因为,步云飞通过走访铸铁专家得知,在中国西南的一个名叫遮邦的小城里,有一位老工匠,能够用土法冶炼强度极高的钢铁!
专家猜测,那就是土法锻造而成的弹簧钢!
这位老工匠已经年过八十,没有传人,而且,他已经将近二十年没有打造过刀具了。
原因很简单,即便他锻造出来的就是弹簧钢,在二十一世纪,根本就没有市场。现代锻造技术已经能够大批量生产出优质弹簧钢,没有人会跑到深山老林里去求购弹簧钢。
于是,步云飞前往遮邦,向这位老工匠求证土法锻造弹簧钢的可能性。
如果,老工匠能够用传统技术锻造出类似弹簧钢的钢铁铸件,那至少可以从侧面印证,没有现代的氧化转炉冶铁技术,也可以锻造出弹簧钢!
进而推论,在八世纪的唐代,中国人有可能制造出弹簧钢!
老工匠年岁太大,时日不多,如果再不求证,只怕再也没有机会了。
遮邦之行,步云飞收获颇丰。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