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监门将军(第 2/3 页)
原来,张兴带着郭绣逃出家门,脚步如飞,跑出几条街,却见金城里静悄悄的,并无官军入城。稍稍放下心来,郭绣虽然认定张兴是个好人,却是惦念爷爷,一路上眼泪汪汪,虽然跟着张兴,却是一步三回头,总是望着东门方向。
张兴眼见郭绣悲泣,心中不忍。心想如此一走,也不是个事。就算郭从谨遭遇不测,身为他的孙女婿,也该给他收尸,若是郭从谨暴尸荒野,也对不起郭绣。张兴便带着郭绣,又折返回了东门。
到了东门城外,却没见到郭从谨的尸体,远远听见马蹄声,渐行渐远。张兴这才知道,郭从谨应该没死,他是被官军带走了。
张兴心中又喜又忧,喜的是,郭从谨还活着,忧的是,郭从谨被官军带走,不知是福是祸。那郭绣思念爷爷,却是不敢哭闹,低头垂泪,张兴看着更是心痛。心想只要郭从谨还活着,便有机会救他出来,便和郭绣一起,悄悄来到军营外。
张兴虽有一身功夫,却是孤身一人带着个女孩子,那禁卫六军扈从皇帝,戒备森严。若是潜入军营营救郭从谨,张兴又不敢把郭绣一个弱女子放在这荒郊野外,若是在这里等着,又担心郭从谨有去无回。一时间进退两难。
正无头绪,却见营门中走出一个人来,月光朦胧,张兴看不清楚,郭绣却是一眼就认出,那人正是郭从谨。
两人见郭从谨平安出了军营,心中欢喜。郭绣就要上前,张兴却也精细,急忙按住郭绣,悄悄跟在郭从谨身后,眼见郭从谨走出一里地,独自一人,身后并无他人跟随,这才追上郭从谨。
郭从谨见郭绣安然无恙,又见张兴果然义气,自己没看错人,心中大喜。忙不迭地把事情的前后经过说了一遍,张兴这才知道,郭从谨撞了大运,连带他自己也做了金城县令,还身兼神策军使。
李隆基被杨国忠劫持,成了孤家寡人,这次借着郭从谨迎驾,加封张兴,是指望张兴能明白他的处境,设法营救。只是,大帐周围都是杨国忠的人,李隆基不敢把话说透,若是话说得太明,杨国忠知道了李隆基的意图,郭从谨根本就无法活着走出军营,李隆基最后的希望也破灭了。所以,李隆基只得让郭从谨带着杨玉环的团扇,指望张兴见到团扇后,能猜出李隆基的处境。
张兴虽然做过长安县衙的捕快,但却是一个胥吏,平日里只是缉捕盗贼,对宫禁之事,并不清楚,哪里能想得到,皇帝此番西巡,乃是被杨国忠劫持,皇帝已然失去了人身自由。他之所以一路上跟着皇帝车驾,是幻想着能面见皇上,为颜杲卿鸣冤。如今见郭从谨平安离开了军营,虽然见到了团扇,只当是杨贵妃的赏赐,却也没想到李隆基是让他设法勤王!
其实,这也不怪张兴鲁莽,毕竟,当朝宰相劫持皇帝,对于普通百姓而言,也太过匪夷所思。郭从谨虽然也隐约感觉到皇帝心中有事,却也说不明白,更不敢往那里想。
张兴原本也不稀罕一个金城县令的职位,那金城已经成了一座空城,百姓官吏都逃了个精光,这个光杆县令根本就没法做。只是,有了这么个县令的头衔,明天一大早,便可以以迎驾为名,名正言顺地面见皇上,替颜杲卿鸣冤。为了替颜杲卿鸣冤,张兴千难万难,都找不到机会,如今天上掉下个机会来,张兴大喜过望。
所以,张兴与郭从谨商议,先去县衙,那县衙门口有闻声鼓,可以擂鼓召集百姓胥吏,金城百姓官吏听见鼓声,胆子大的,应该回城。等百姓回城,张兴就召集百姓,明日一大早,前往马嵬坡面见皇上。
郭从谨只是个野老,并无主见,一切都听张兴安排,并无异议。
爷孙三人匆匆回到金城,直接来到了县衙。
-->>(第 2/3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