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三章 战地烽火连天(第 2/3 页)
公文的要义,按照我的理解,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公文的概念。它是一个文种,也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行文方式,人们广泛使用它来处理公务。
第二,公文的种类。它可以分成请示、通知、报告等多种形式,每种都有自己特定的成文方式、固定格式,有特定的使用渠道。
第三,公文的制定、收发都有严格的规矩,这都是与公文共同存在的相关体系。
第四,公文的背景。公文看似只是形式,可是在这样的形式之后,还有大量的行政行为存在,比如说一个调研类的报告,可能要牵涉很多时间的深入考察。再比如说一个重要事项的请示,一个重大问题的决定,可能会与国计民生相关,影响到每个老百姓的生活。”
在回答这个“要义”问题的时候,他按照路晴强调逻辑一定要清晰的提示,特意将这四点分开段落,让评判官看得更加清楚。
再接下来,他举了一个自己经历的一个小例子,那就是公文写作中的字句斟酌问题,一开始在秘书科学公文写作,到了领导那儿,总是被修改不少。经他仔细研究被修改的核心内容,主要就是对很多不必要语句进行删除。一番历练之后,他渐渐明白,公文写作有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用语必须精炼。多一字则多,少一字则少,就象当年唐朝的贾岛,为了琢磨一首诗不惜用上一年或几年的时间,因为一句僧“推”月下门还是僧“敲”月下门,竟然撞上了当大官的车轿,差点儿丢了脑袋。都照这么推敲有些夸张,可是公文的本质精髓就是这样。就象古语的用字精妙那样,必须通过严格、精准的字斟句酌,以此确立公文的规范性和权威性。
要说引用这个例子,还真是非常巧妙,既非常压题,又作了结合实际的发挥。答题最后,他又点了几句,综上所述,这道大题就算是答完了。
写完这题后,他看了看时间,用了差不多半个小时,时间把握得还行。这算是起步,接下来写开了,速度就应该更快了。
将军初上战场,一下就将对方最厉害的一员上将斩落马下,夺得开门红,再杀开去,那就是所向披靡了!
接下来,他开始回答那道关于“法治城市”的简答题。
对于这道题,他可是再熟悉不过。跟了王亦选这么久,对这个问题体会非常深。当然,上次在家里和路晴一起准备时,是把这道题当作一道大题来准备的,内容非常多。如今作为简答题就更好办了,只需要将内容精简、要点罗列出来就好。
他开始运笔如飞,没有任何停顿。
法治城市,与以法治国、法治国家是一脉相承的。所谓‘法治”,就是用法来治理,比“法制”这个概念更为广阔。“法制”只是“法”的名词解释,而‘法治’的‘法’,还有一种意动用法,是动词,那就是“以法而治”,“用法而治”。
西京建设“法治城市”有以下优点:第一、西京经济实力强,仅次于省会城市,在经济基础上具备了发展法治的根本。第二,西京作为千年古城,一直具有“法”的精神,“重法”、“懂法”观念沉淀较强。第三,西京的政法体系建设居于全国前列,去年得到了全国法治环境改革试点机会,具备可行基础。
-->>(第 2/3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