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九节 国贼之辩】(第 2/3 页)
苏冰凝念了一遍,又看了一眼画上题诗,有些奇怪地道:“可这画上所题的,是‘三千里外觅封侯,一万年来谁著史’啊?”
梁辰未及回答,就听到刚还说自己只看不说的王锦城嘲笑道:“清末能臣?真是笑话,我第一次听到有人把卖国贼李鸿章称作‘清末能臣’,苏爷爷大寿,你难道打算送他老人家一副国贼画像吗?”
苏冰凝有点厌恶地瞪了他一眼,“你不是不说话吗?”
王锦城干笑道:“我这不是奇怪吗,李鸿章签订《马关条约》、《中法新约》《中俄条约》《辛丑条约》,割地赔款,丧国辱权,难道还不是卖国贼吗?”王锦城自己都没有想到自己的历史知识居然这么扎实,能一口气说出来李鸿章签订的真么多个跳跃,忍不住有点洋洋自得起来。
他错把“溥心畲”读成了“傅心舍”,又被梁辰一番暗讽,自觉大失颜面,原本一直想要保持城府,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这时候也顾不得了,开始正面宣战,。
苏冰凝对历史不甚了解,但也知道这几个各割地赔款、丧国辱权的条约确实是李鸿章签订的,历史书上写的明明白白,一时语塞,抬眼看了一眼梁辰,却见他脸上少见地露出了浓浓的讥讽神色,淡淡笑道:“所有人都知道李鸿章签订了卖国条约,‘卖国者秦桧,误国者李鸿章’、‘杨三已死无苏丑、李二先生是汉奸’,‘卖国贼’的骂名他背了一百多年,可是所有人都知道李鸿章签订了《马关条约》,割地赔款,又有多少人想过那是不是他的意志、有多少人知道他究竟做了什么?”
他看着王锦城,平静地道:“所有人知道他签订了《马关条约》,几个人知道他因为不肯签字,脸上中了日本人一枪?两国交战,不斩来使,这一枪换来欧美列强的舆论支持,换来了日本削减一亿两白银的让步,是这个老人挨了一枪,给中国省下了一亿两白银。”
“签订《马关条约》之后,李鸿章视此为一生之耻,‘马关条约之恨,誓终身不履日地’!誓永生不踏足日本领土。1896年,访美归来的李鸿章途径日本横滨,需要换船返航,李鸿章拒不登岸,无奈之下,随从只能搭了一块跳板,当时已经七十三岁的李鸿章就冒着掉海的风险,踩着踏板登上了回国的船只。”
“19o1年,已经七十八岁高龄的李鸿章奉命议和,在病榻上把俄国一开始提出的十亿两白银赔款给降到了四亿五千万两,分三十九年还清,年息四厘。签订《辛丑条约》后,李鸿章吐血而亡。”
“这个背负了一百年骂名的卖国贼,是近现代中国电力、电讯、邮政、金融、外贸、铁路、航运、冶金、造船、教育、翻译、出版、海军、兵器这些所有领域的鼻祖,他是洋务运动的灵魂人物,他是整个中国第一个提出‘建设海防’的人,也是第一个提出防日战略、第一个‘每一寸土地、每一寸海洋,都不容外敌觊觎’的人。”
“他与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并称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慈禧称他‘再造玄黄第一人’,日本相伊藤博文说他是唯一一个有能耐和西方列强一较长短的人,他被欧美称为‘东方俾斯麦’,并把他和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美国南北战争联邦军司令同时也是美国第十八任总统的格兰特并称为‘十九世纪三大伟人’。”
“整个世界上,骂他是卖国贼的,只有他用尽一切办法维护着的中国!”
“他是满清一朝两百六十八年,唯一一个在北京建祠的汉人,当然现在早就看不到了,就连他的坟墓,也在文革期间被挖了出来,与他夫人的尸体一块被挖了出来,暴尸日下。巧合的是,挖坟的人是一家炼钢厂的工人,而李鸿章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第一个提议、建设炼钢厂的人。”
“奥运会的前身为‘万国运动会’,1896年李鸿章访问法国期间,恰逢万国运动会开幕,当时还是大清王朝的中国没有国歌,只有黄龙旗,升国旗的时候,没有国歌的中国遭到了其他各国的嘲笑,是这个年逾古稀的老人颤颤巍巍地来到了大清黄龙旗下,用苍老的嗓音唱起了家乡的庐剧。”
“维新变法失败,康有为与梁启逃亡海外,慈禧派李鸿章捉拿,也是这个老人在慈禧面前说他也是康有为一党,并以一句‘我不做刽子手’拒绝了慈禧的懿旨。”
梁辰深深呼吸了一口气,道:“我不知道是谁画了这幅画,但我知道他是故意把李鸿章这两句诗颠倒了次序,三千里外觅封侯,一万年来谁著史?李鸿章写诗时壮志凌云,要亲手书写历史,可是最后,他连死后名声都保全不了。”
苏冰凝看着墙上那副画像,不解地道:“那他为什么又要签那些条约?”
梁辰道:“那是封建社会,没有人的思想能逃脱时代、社会的桎梏,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而且,假如换了另外一个人,只怕中国丧的权、辱的国,会更大。”
-->>(第 2/3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