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和谐(第 3/4 页)
薛宝钗叹道:“就是有万贯家私又如何?千金容易得,难得有情郎。”
惜春奇道:“宝姐姐这是怎么了?难不成是有感而发?”
薛宝钗一下子羞红了脸。可惜她又不能辩驳,说她才是要嫁给贾宝玉的人。
林黛玉就更加不能开口了。杨家送来的丫头还在她屋里杵着呢。
史湘云连忙道:“跟二哥哥那样温柔体贴的人,这世上又有几个?”
听得紫鸢眼神闪了闪。
探春连忙打圆场,道:“云妹妹,你难不成是想到了云妹夫?说起来,我们还不知道云妹夫是谁家公子呢?”
史湘云红了脸,道:“是,是卫家大公子卫若兰啦。二哥哥也认识的。因为我还小,所以还没有定亲迎的日子。”
勋贵圈子就这么大,虽然贾家的姑娘们几乎不跟长辈们外出,可是勋贵圈里都有些什么人,她们都非常清楚。卫若兰的确是他们这个圈子里出了名的少年公子。比起贾宝玉的无事忙、富贵闲人,这位卫若兰公子却是个文武双全的,虽然比不上冯紫英,可是也只略差冯紫英半筹而已。
探春连忙道喜,惜春却眉头微皱。
在贾家客居的这几位姑娘,薛宝琴是带着亲事来贾家的,邢岫烟去年也定给了薛蝌,史湘云是三年前就有人相看,如今连林黛玉也在绣嫁衣,再看薛宝钗的神色,只怕林黛玉嫁了不久,她也要出阁。
这一个个的,都有了人家,反而是她们贾家的三个姑娘,最大的迎春跟薛宝钗同岁,竟然连人相看都没有!
见微知著。
对照着贾家如今可着头做帽子的现状,显见的,贾家出了大问题,偏偏她哥哥还在醉生梦死!
一想到这个,惜春就心烦得紧,也没有了抄书的心情,直接说自己累了,要回去了。
探春见状,只好跟着起来告辞,李纨薛宝钗也跟着起身。邢岫烟和史湘云自然也不好继续留下,只能跟着告辞。
林黛玉亲自送到门边,这才回来。
回屋之后,她才有空问秦妈妈:“秦妈妈,你方才说,杨四公子被禁足了,这是真的吗?”
秦妈妈犹豫了一下,道:“姑娘,匣子里有信,姑爷也许在信里写了。”
新送来的这只匣子分成三层,最上面一层是各色丝线,以蓝色、绿色为主,粉色和红色却不多,还有一卷铜丝;中间一层是各色的簪头,银铜鎏金烧蓝,珠玉琥珀玛瑙琉璃水晶,各种花样都有,有整个儿的也有零碎部件,轻轻拨弄,发出清脆的响声;最下面的一层只有一格是簪身,绿檀木和铜鎏金各占一半,一格是金银锞子,剩下的依旧是一贯新制铜钱。铜钱下垫的是一叠通草纸。
第三层,压在簪身和金银铜钱上方的,依旧是一封信。
林黛玉连忙展开细看,只见杨琛在信中提及她上次让紫鸢帮忙准备绣线一事,他让家里帮忙准备了常用的几色丝线还有做缠花的铜丝。杨琛详细告诉她筵席的经过,尤其是关于十三万银子的分配问题和他自己的想法,都一五一十地告诉了林黛玉:
“……虽为手足,然非同母。预先取之,必先予之。大兄在明州,正需银钱活动,二兄在清河,需防上官勒索。三兄若有银钱,婚姻更易。”
“……余有三问:俸禄菲薄、吏治腐败、税收不平,何如。父惊,禁足。”
“……求告舅父,舅父曰,心善亦当量力为之。”
杨琛让林黛玉不要担心他,他只是学有惑,雇上下求索。
信中最后写道,杨琛听说黛玉二字是乳名,问林黛玉的学名叫什么,还问林黛玉,如果没有的话,是否介意他为她取一个。
拿着这封信,林黛玉久久没有说话。
紫鹃忍不住道:“姑娘,可是姑爷让姑娘为难了?”
林黛玉摇了摇头,却对雪雁道:“磨墨。”
提起笔,林黛玉现在纸上写上了:“汝欲往,吾亦随之。”
写完就发现不妥,直接揉了,另取了一张纸,踌躇再三,最后写道:
“……俸禄微薄,百官生计艰难,不得不索贿纳贿,长此以往,朝中无人以行贿纳贿为耻,此乃吏治大忌。一旦吏治腐败,则百姓难矣!”
“……百官俸禄微薄,一为朝廷祖制,二则赋税难收。赋税难收,盖因士绅免税。国朝立国近百年,土地兼并日见弊端,加之士绅免税,恐比前朝更为严重。”
“……侍郎大人将君禁足,盖因朝堂高官皆受益于此。”
“……细数国朝百姓,竟然比前朝艰难数倍。君若怜苍生,吾亦往。”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