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8章 秦桧入政事堂?(第二更)(第 2/4 页)
货币到农村,肯定是可以流通的。
但以权贵阶层的能力,你释放一百万贯交钞到民间,他们很快可以通过手段,将农民手中的钱盘剥干净。
一句话:朝廷印钱拉动农业,做量化宽松,可以发展,但会快速加大贫富差距。
赵宁说道:“如何防止有心之人借贷去,不还呢?”
“一、实施对象仅限于均田承租者,这些人手中的田是朝廷的,如果他们不还,田收回来,庄稼全部没收充公,以填补不还的账目,收回的田转租出去。”
“二、朝廷定期从均田承租方买粮囤积提举常平司,百姓手中有了钱,自然会还贷。”
“三、朝廷监镇官现在村镇推行新农政,愿意来租田的人,都是希望通过种田,改善生活者,按照目前的情况,只要百姓踏踏实实种田,只要不出现大规模天灾,将一部分粮食卖出来,是有钱的。”
赵鼎说的这项政策中,牵涉的几方分别是:地方银行、新政租田者、提举常平司、监镇官。
其中银行放贷,新政租田者拿钱买农具、种子,然后种地,有了收获,提举常平司购买一部分粮食,农民手里有了钱,还贷。
如此,既解决了农民的困难,又将交钞释放下去,还丰富了提举常平司的储备。
这个过程中,基层管理者就是监镇官。
这可以说是之前推出的新农政的升级版。
赵鼎继续说道:“这样还可以藏富于民。”
赵宁说道:“那印出来的那一部分交钞,到了民间,民间总货币增多,货币岂不是要贬值?”
“若是一户原本总钱数只有300文的农家,借贷种田,几年后,有了5000文,那那时候即便货币的购买力降低了一成,但这个农户也买得起衣服,甚至偶尔可以买点肉了,百姓的生活是变好了的。”
好家伙,赵鼎这说的不就是拉动整体发展吗?
让老百姓的收入增加,超过货币通胀的速度。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