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十面埋伏(一)(第 3/4 页)
老爷子怎么突然说起此事呢?
便听老李头徐徐道:“李公有子三人。长子李正源,官至右羽林将军兼御史大夫。次子李弘源,为太子左谕德。其实还有个三子李荣源,”说到这里,老头儿认真地看着儿子,道,“你当唤阿翁。”
阿翁?李老三脑袋有点嗡。怎么意思,咱老李家还是皇族?李承乾之后?这玩笑可开大了吧。这种事情,李老三可是想都没想过的,大唐姓李的可太多了,光赐姓的胡儿就有多少,那都是皇亲国戚了?
老汉继续说道:“大和五年兵乱时,阿翁匆忙离镇,行至易州,身边只大伯及寥寥数人,其余亲眷留在幽州者,多数离散。你阿翁随生母逃归乡里得以苟全。后来,李公入朝,使人回镇遍访亲眷接往京师,却留下你阿翁这一支在幽州。”
李三揣测道:“这是担心长安有变?”
“嗯。次年,李公出任山南西道节度使,又二岁,转任河东节度使,两年后卒于任上。我家便在幽州至今。”
“噢。”原来老子还真是李承乾的遗脉,李三道,“儿一直没敢问,耶耶当年能中科举,这得是朝中有人啊。原来跟脚在此。只是,家里所供祖先牌位……李太公苦笑道:“虽阿翁在镇中仍有故旧照拂我家,毕竟杨志诚那狗贼得势,我家也不欲招祸,牌位另有一处供奉,你所见者,乃掩人耳目之物。”
“哦。”合着自己拜了这么些年都是假祖宗。
李老汉道:“我家本以武事相传,经此变故,阿耶便转而从文。阿耶又不愿做官,阿翁故旧渐去,家业总要有人支撑,便督我进学,用了别家身份考取功名。后来黄巢作乱,我家又回来幽州,这些你都晓得了。”
“此事从不见大人提起,家中似乎亦无人知晓,今日怎么语及此处?”
“据说郑二在晋阳又破汴兵?”
李老三对老头子这种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谈话方式有点跟不上趟,尤其摸不准老汉的重点,道:“军报上看,汴兵吃点小亏,精锐折损不多,尚不知其后续举措。儿估计,李茂贞不是朱温对手。”
“那么,汴军若来攻卢龙,会如何?”
“若汴兵大举来犯,义武、义昌并瀛、莫两州估计损失不小,但是再向北么。”李三郎盘算道,“汴军精锐有限,朱温老底子估计也就十万人,都来么?全来打幽州,后方不要了?互相拼伤害,看谁先熬不住吧。”
“嗯。”老李头道,“我看也是。这几岁闲来无事,我观天下诸藩镇,杨行密在淮南势力已成。朱三有河东、河北牵制,亦难奈何他。大郎南下之初,我还担心能否能在幽州站住,如今看来,也算稳了。”
“可以这么说。只是河北易攻难守……
老头摆摆手不让儿子鬼扯,道:“匹夫无罪,怀璧其罪。这身世啊,有时是祸,有时又是福了。此一时,彼一时。此事我已修书告知大郎知晓,京师我亦遣人过去,将你兄弟补入宗谱。”
“大人这是……
高深莫测地看着儿子半晌,李太公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汉有前后汉,大唐亦可。为父还能帮你兄弟几岁,但终要靠你二人相互扶持。有个道理你要记得,兄弟一心,其利断金,家和万事兴,且勉之。”
……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