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错,大错(五)(第 2/4 页)
老武夫们围着行军舆图,就是李三郎制作的那种比较详细的地理图,一个个摸着腮帮子猛抠。
成德这点事早已研究烂了。
两家挨着,做过朋友也打过架,彼此之间没有秘密,至少老黑这帮货进成德不看舆图也不会迷路。两边还都不缺马。上策当然是轻骑突进,到对方家里烧杀掳掠,抓到机会就捅一刀,没机会就抢一把走人,快进快出。
打草谷么,技艺都很娴熟。
唯一难受的是成德三万对义武一万四,武威军躲城里唬人还行,拉出来浪战?郑哥可不敢用。
敌众我寡,比互相伤害,定是自己吃亏。
实力如此,只能敌不动我不动,静观其变。
只能静观其变。
没实力,一帮杀才胡子抠烂,也看不出花来。
都没好创意,郑老板觉着没劲,就挥手散帐。自己来到马棚,准备给坐骑换马掌。要说郑二最佩服李三哪一点,那就要说这个搞钱搞粮的本事。仅仅老黑手下这一万四千牙兵,连骡子带马配了三万多畜牲,一年仅口粮就得一百多万石粮豆。若非有这财神在后帮补,咱老黑哪里浪得起来。
又比如这铁料。大军损耗铁料着实不少,义武本身并不产铁,所需据说有些是从河东买来,有些是幽州、山北所产。反正老黑从不问价,要用就向刘三伸手,这厮自然有法从李三那里搞来所需。
呦!
南边一个朱三,手下一个刘三,北边一个李三,啧啧,这行三的都是精华啊。
当然,行二也不差。
比如自己。
又比如小刘。
郑哥一边拿刮刀给坐骑修马掌,一边胡思乱想。
边上小屠子正跟他三叔两个点着小火炉打铁条,叮叮当当极有韵律。
郑守义是咸通七年生人,今年四十有一,随着年纪渐长,体重也水涨船高,都不敢上秤,再这么下去,突阵怕就没戏了。现在几匹马爷换着出力也就只够行军,若再披上甲……哎呀,这次在山北郑大帅就感觉很不对劲。
看看儿子,就仿佛看到了从前的自己。
算算日子,唉?大顺元年自己来李哥手下,可不就是这个年纪。
真是时光荏苒,岁月如梭。
整整十六年喽!
彼时,爷爷也只是二十五岁壮小伙。
如今,老子要自称一声老夫啦。
几人配合默契地忙乎,郑老五领着刘三过来。
大军在外,最要紧就是粮草,军械,刘栋哥作为义武的大管家,基本都在定州负责粮械辎重。二哥正在伤春悲秋,见到刘三这位故人,感怀非常,将后续工作交给儿子去忙,自拉了刘哥说话。
“三郎来啦。”
刘栋久经风雨,忽见老郑说话这样肉麻,顿时起了一身鸡皮疙瘩。被老黑捏住的胖手都跟着一抖,道:“啊。李司马送些赏赐过来,要赶在上元节给弟兄们发下,我……我这就赶过来了。”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