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回山北(二)(第 2/4 页)
老婆伤了,儿子丢了,还不拼命,那我老郑还是个人么。
辽王闻说,心中苦笑。如果可能,他也想彻底解决山北的草原之患,可是草原太大,只靠卢龙这点力量,做得到么?大唐曾经何等强盛,太宗、高宗、武后、玄宗,从贞观到天宝,横了一百多年,草原也照样是按下葫芦起了瓢,从来不消停。如何在山北与塞内找到一个平衡,难呐!
所以,他选择抓住时机回塞内,有了中原根基,才能有余力收拾草原。老天也给了他机会,刘仁恭冒进魏博大败,自掘坟墓。他入塞又出奇地幸运,甚至与汴兵几轮交锋也占了上风,且损失极小。
当然,就算没有李小喜献关也进得来,只是会多些麻烦,不能这般顺利。
苍天有眼呐!
也正因这两年卢龙稳,山北才能到更大的支持。
比如人口。
比如钱粮。
打仗也好,治政也罢,不是登高一呼便能从者云集,不是振臂一呼就会天下相应,更不是凭几句豪言壮语就能纵横宇内。
最初进山北,他就是将全部家当押上孤注一掷。别人或许不知,李大郎自己却清清楚楚,平州的粮仓已被搬空,一旦事败或者战果不足,天晓得是什么下场。世人只见胜利硕果累累,有谁知道,在走与留之间,他有多少个通宵不眠。
就算是拿下了柳城甚至燕城,也是多亏了刘仁恭没有完全断了营州的钱粮,他才能够坚持下来。难道,有谁真的相信,仅靠抢穷得喝风的胡儿,就能养活这么些兵大爷么?如果可以,胡儿又怎会如此羸弱。
那种朝不保夕的感觉,真是糟糕透顶。
命脉操于人手?
何况当时若不南下,谁知道现在的卢龙是何光景,在营州就一定稳当?
所以,南下没有错!
当然,甘蔗没有两头甜。
选择南下,那么被塞内束手束脚也就在所难免。他已在加强山北,并且已将卢龙军派回去了。怎奈何秃头蛮太狡猾,下手太快呐。幸亏三郎警惕性高,损失不算太大。同时,也证明山北的力量自保足够。
当然,付出一点代价在所难免,毕竟,他不能南边放空不管吧。
北面几个部落遭受重击,对塞内军心影响不小。家给抄了,岂能无动于衷?要求北征的呼声一天高过一天,他李圣人也正在为此头疼。是该报复,而且必须报复,要让契丹付出百倍代价,否则他李圣还有脸在么,还怎么行走江湖。
只是梁王已在汴州休整数月,大军出动在即,他这个辽王也很难呐!
这黑斯若是撒泼耍横还好应付,结果他明明心里凶焰高涨,面上却是古井无波,李大帅才是真觉着难过。这是铁了心的,处置不好,只怕要出大事。
大李子忍不住摸了摸后脖颈子,他娘地,如今这是什么世道,从大头兵到大将,都得老子哄着。事业越做越大,怎么越觉着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呢。
那母大虫也真是,伤的不是时候。
知道郑二家眷出事,大李子也曾想过先不通知郑二。关山险阻,消息滞后也很正常。不过这个念头一闪即逝,道义上十分不妥,容易上下离心。实际操作起来亦弊大于利。
若南边战事正到关键时爆出来,岂不更要命。
天下哪有不透风的墙。
沉默。
持续地沉默。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