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3章 浪潮奔涌,天恩浩荡(第 3/4 页)
许久之后,那主人才涩声道:“只怕家兄听闻之后,也会来信再训诫于我,莫要再心存侥幸,为了一些赋税小钱终日奔走……”
王宪打破了沉默,缓缓开了口:“设不设淮扬布政使司这事且不论,陛下既有旨意,且须制告天下,这两京一十三省之制该当如何变化,将来参策如何荐选廷推,我等都要商议一二了。”
要真正认清自己,始终是很难的一件事。
但是捕猎山珍,饱了肚子也畅了心怀,同样是父母的期望,哪能整日哀戚、瘦成皮包骨?
天恩浩荡,随着杨一清死后的无上恩荣、唐顺之为官三年就官升总督的无上圣眷,大明官场之中无声的震荡已然惊心动魄。
张镇都头发花白了,他父亲张诚这自然是喜丧。
一省主政,要是把左布政使也算作主政,更是只有一共二十六个位置。
年方六岁的张白圭双目含泪,毕竟这曾祖一向对他疼爱至极。现在他离世了,张家为了办好这场丧事,一下子还负了一些债。
正因如此,张诚离世才让张家负了债。
唐顺之去了三边,没有盖世奇功,何以服众,何以让朝野不议论纷纷?
云南岂是什么安稳地方?不说那里还有诸多土司不服王化了,单是一路颠簸、穷山恶水,都不是什么善地。
“直哥,这么早就进了山啊?”
“哦?哪来的钱买酒?你们两个莫非干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
问题丢给了他们,朱厚熜随后就离开了。
巡抚宣大,他挂着右佥都御史的衔。总督三边,他挂着右副都御使的衔。
因为不再议淮扬布政使司的事,所以他其实还是没表态。
“你小子埋汰老子?”
饶是如此,丧礼也比较寒酸。虽然有了一副好棺木,张白圭回想起曾祖每每念叨的他将来必定能做那总宰,就总觉得曾祖一生乐善好施菩萨心肠,不该如此草草了却此生。
“那这事岂不是能拖下去?南京的诸位大人呢?怎么说?”
心头的疑惑越发大了,他也只能强迫自己先不去想那些,开始和灵璧伯汤绍宗一同商议一路诸事。
“依我看,话没说绝。”另一人沉吟道,“陛下毕竟没有亲至。”
说是为治理黄淮水患做准备,但更有可能是跑到长江以南!要不然,何须挂着右佥都御史的衔?那可是正四品了!
上次的巡水御史,只是正六品。
“怎么说?如今杨公离世,这总参位置总要人坐!现在这时节,那几位大人只怕心不在此。”
已经比以前差多了,还要让到什么程度?
可是杨一清离世获得的待遇,实在太恐怖了。天下文武百官从知道这个消息的那一刻起,都将眼巴巴地看着皇帝。
唐顺之真的很想问一问皇帝,为什么能这么看重他。
在湖广东南面的南直隶徽州府歙县,也有一个二十来岁的年轻人在守孝。
“老大英明!”年轻人手里多出了一个木牌递了过去,“实话实说,酒钱都是老大出的,我们也还没有卖身。许家的许栋老爷早就知道老大的名声,他让我来问问你。只要拿了这木牌,月银一两起。见了面,再定好差使、月钱。”
“还能是哪六个?自然是从我到老七了。直哥,你是老大,不能不管我们吧?”
“这是我爹,我自然要尽孝。”张镇看了看一旁的草棚,“这里离咱家的田地也不远。”
这话说得诛心,此刻他们也都忧愁了起来,不方便臧否南京六部有机会的人——那些人,毕竟也是正二品大员。
只有张孚敬提出这个建议,只有严嵩说江南不是南直隶的江南。
杨博看着这年幼的皇长子啧啧称奇,同时心里也有些疑惑。
那直哥拿起木牌端详了一下,正面是三个字:徽海许。背面是两个字:王锃。
关键问题是,只有二十六个位置,太少了一点!
从这一刻起,最年轻一代有志气的新官必须要力求以知县或者县令为起点。中坚一代,哪怕现在已经是正四品了,也一定要再去做个知府甚至降格做个知州。而三品二品,哪能不去主政一方数年?
嘉靖十年以后的大明,才是一个真正全新的大时代。它的浪潮,从此刻就要开始奔涌了。
哪怕终嘉靖一朝也只有寥寥数人可以得到这种恩荣,那也是莫大的激励和刺激。
“直哥,我去喊他们都来,再带点下酒菜。”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