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第446章 共创盛明煌煌(第 2/4 页)

    “……啊?”

    “道阻且长,哪有那么快?”严嵩顿了顿,“这也是今日陛下定要封郑魁为侯爵、召诸位重臣议事的用意。陛下英明神武,那番光景,自然是真的,只是需要继续研制、改进。就像是做生意,投入的本钱越多,就越可能回报更多。钱、人、物,都需要,财计列支要多一项了。最重要的是,要让有才能的人,觉得这也是一条好路,不是只去当官。”

    “……侯爵还不行?”

    严嵩沉默了一会,随后道:“陛下说了,大明可以只有数以十万计的文武百官,却需要数以百万甚至千万计的博士、大匠、小工。像新世侯这等人物,成千上万源源不绝,方能真的有一天京广朝发夕至、天下大同。”

    “……”

    严世蕃不敢想象侯爵有成千上万的大明。

    那我东瀛伯算哪根葱?

    ……

    要做到这一点,绝不容易。

    要让天下有才能的人不觉得只有做官是一条好路,却不那么容易绕开科举在大家心目当中强大的地位。

    最好的办法,自然就是拿科举来做文章。

    “今已辩明,读书人若正本清源,格物致知本就是应该做的。”朱厚熜继续发表他的见解,“科举之学,不应只是取进士。故此,科举如初创时一般设诸科,方才理所当然。朝廷抡才取士,各种人才都要有。”

    现在,就是要对科研和工程人才的培养、选拔,进行制度建设了。

    而同时,还涉及到这条出路的好处、利益。

    学有所成、脱颖而出,如今自然有诸多企业的出路,能够有带官品的职位,有薪俸。

    但这还不够丰富,还缺乏顶级待遇的号召效应。

    朱厚熜正式提出了那个概念:“说什么实践学、新学,莫不如称科学!读先贤典籍,求天理大道,为的都是明理报国。条条道路通天理,殊途同归。以科学之名,改科举之制,脱颖而出之人皆是朕所需国士。历朝都是储才于翰林院,依朕看,以后学问大家才能称为院士!”

    他要给的号召效应,就是把最尖端的科研体系构建起来。

    科学这个词,在华夏历史上还当真就是“科举之学”。既然现在人们固有印象里科举就是最好的出路,朱厚熜何必不用它做另一番阐述,平滑地吸引更多人选择新道路呢?

    反正对外说出去,仍旧是科举出来的。已经上了年纪的这一辈人不必多犹豫,总之仍旧是把孩子往科举之途培养罢了。

    “改翰林院为科学院,博研院也并进去。设文华院士,授予大明文艺大才。设经史院士,授予大明经济治理大才。设博研院士,授予大明物理大道大才。设工程院士,授予大明能工巧匠大才。诸院士,尽得国务殿薪俸津贴,以备大明诸国事参谋。大道学问,由科学院并诸大学院订立项目、国务殿列支费用,保障其心无旁骛精研大道。”

    “这件事,以后由领文教部事之国务大臣,专门责成文教部去办。”朱厚熜看了看朱纨,“子纯,你与九和一同,先与文教部拿出个方略来,也听听应德的意见。”

    “臣领旨!”

    国策殿里的诸位参策不由得看了看朱纨,顾鼎臣这个领文教部的国务大臣也是。

    杨慎内定了总辅,已经六十八的顾鼎臣也泄了那口气。若是有希望让自己坐一坐那个位置,那么顾鼎臣觉得自己也还能撑个三年,就像张璧一样。但没了希望,他也该请辞致仕了,自己的身体自己清楚。

    现在皇帝这么一安排,明眼人都知道朱纨应该就是下一任的文教部尚书了。从正三品到正二品,四十七的朱纨已经够资格。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最近更新 骗了康熙 谍影:命令与征服 我在现代留过学 活埋大清朝 三国模拟器:这个马谡太稳健了 某霍格沃茨的魔文教授 大清要完 晋末长剑 我的谍战岁月 机战:先驱者的归来 不是吧君子也防 大唐腾飞之路 寒门崛起 万历明君 红楼琏二爷 大明烟火 机战之无限边境 说好的文弱谋士,你一人战三英? 蜀汉之庄稼汉 北齐怪谈
最多阅读 全世界的醋都被你吃了 民国之文豪崛起 斗罗御兽收服小舞当兔女仆 晋末长剑 天下枭雄 沉溺 三国:开局抢了蔡文姬 步步高升 我家娘子,不对劲 圣女请安分 斗罗大陆续史莱克七怪成神之路 大魏宫廷 斗罗之从吞噬深海魔鲸王开始 江湖三女侠 嬉游花丛 寒门崛起 红楼贾府 三国之暴君颜良 北齐怪谈 三国第一奇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