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致命的总是细节(第 2/4 页)
郭勋:???
他看不懂这国策会议设立之后文臣内部为了这十八张交椅尽心竭力调整姿态的可能。
杨一清沉默片刻,只是平平淡淡地说道:“臣以为,京营重事与边镇息息相关,如今既行募兵制,边镇兵卒不宜选募。然募而选之,纵有兵而无将,终究难成。”
他也不理解皇帝把司礼监的部分权利转移到文臣手中之后,皇帝会暂时得到多少来自文臣和士族阶层的拥戴。
从提出重设三大营开始,夏言帮五府提出的方略、兵部提出的方略、内阁的票拟意见,其实都照顾着皇帝想要防备“藩王作乱”、稳固皇位的需求。
郭勋呆了呆:那昨晚你说的什么漂亮话。
杨一清这番话让熟悉他的杨廷和、费宏等人很意外:说得很直接。
说穿了,无非把过去的司礼监、内阁、六部九卿、五府勋臣拉到一起来商议一下。
杨一清的意思:你们这些勋臣,就做个表面上更高权位、但实际上不管练兵实务的各营高层军官吧。但具体练兵的中下层军官,让我这样的边镇重臣来挑人,不管他们是不是已经走了你们的门路。
朱厚熜却开口问:“愿闻其详。”
这话有点勇,怎么能说京营能不能如臂指使是第三步呢?
“这国策会议先试行三年。三年后朕也年满十八了,如果这国策会议和御书房伴读学士弊大于利,届时再调整。但在那之前,望诸卿以三年为期,忠心用事!”
郭勋紧张地看向了皇帝。
皇帝的目光是清澈请教的,杨一清看得出来其中的真诚。
但杨一清却回答道:“今日列席这国策会议前,臣不敢答复陛下。然今日后,臣有把握说一句:陛下勿忧!”
杨一清淡然回答:“边镇良将多矣!若尽数不致埋没,京营何愁无将?”
他仿佛只是润了润唇,脑子里过了这个念头就说道:“臣入京前,已收到诸多老友信件。京中情势、诸王领地情势,臣亦知晓一二。陛下欲重设三大营,精兵足额是第一步,将帅用命是第二步,如臂指使是第三步。”
郭勋大着胆子强调五军都督府和边镇重臣对这件事的发言权,也无非只是为了在京营中上层有更多话语权罢了。
朱厚熜问道:“既然缺少良将,三大营何时能成为善战之军?”
那不是纯粹少年人的好奇或期盼。
现在,这位十五岁新君的眼神不同。
他也掌控着会议过程中分歧不断被消灭的节奏——就是那句话:先放心吵、大胆吵,圣意已经定下来的事,就不要有异议。
他更不理解坐上这十八张椅子的人,随后将在新规则下花费多少时间去重构权利中枢的派系。
因为杨一清明显偏袒文臣的这几句话,杨廷和等人甚至兴起了劝谏皇帝暂缓重设三大营的念头。
他更见过正德皇帝的眼神。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