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第501章 事不过三(第 1/4 页)

    第501章 事不过三

    【东瀛倭贼战法,虽有迂回、诱伏,然东施效颦、班门弄斧耳。杂兵曰足轻,多执弓矛,仅以笠、草摺、胴甲护身。精锐则称武士,因色称备,有血莽之勇而少战阵之智。些许精锐赤备、青备,十中一二而已。可快袭之骑兵,又只精锐武士十中三四。其马虽惯于山地奔走,然矮小羸弱,远逊北虏……】

    宣府那边,朱厚熜还在看着之前夏言那边呈回来的总结。

    或许刚好是卡在一个恰当的时间点了,在东瀛那边能看到的火器极其少。

    而东瀛地方诸侯的总兵力加起来虽然也有几十万,奈何也分成了不知道多少家。

    迄今发生过的“著名战役”,单方面投入兵力能过万就了不起了。

    兵力构成里,朱厚熜现在也理解了为什么普通兵卒叫足轻:斗笠、草裙,用木片竹片、好一点的用铁片串起来绑一绑仅仅保护重要部位,就构成了他们的盔甲。

    名号还叫御贷具足,是从领主那里借来的盔甲。

    由于争战不休已经几十年,兵源消耗极快。这些炮灰一般的足轻大多无法进行长时间的训练,导致统领他们的将领和他们之间都不算太熟悉。打起仗来为了分辨敌我,有些是在这胸甲上印个家徽,有的则制作了家徽旗帜,绑在背后叫做指物。

    精锐武士的盔甲虽然更好一点,但之所以要用宝贵染料做成统一颜色,除了是看上去更有气势,其实还有更加方便自家小兵在战场上认出自家头目的作用。

    从夏言他们通过实战传回来的总结里,朱厚熜放下了一大半的心。

    战力差距太大了。冷兵器能大放光彩,是因为防御力更强的盔甲普及程度太低。而那边占据兵力七八成的普通士兵的盔甲,在明军的冷兵器面前都宛如纸糊一般,何况燧发枪和火炮?

    没有大规模的骑兵部队,仅仅靠双腿,还是在地形狭小崎岖的山地,那么容易冲入大明军阵吗?

    剩下一小半还没放下的心,倒是远征的补给问题和以少控多的麻烦。

    好在夏言也给出了他新的计划。

    朱厚熜在思索着夏言提出来的办法,眉头有些微皱起来。

    不同于中国这边已经由大一统王朝不断打压、科举制度搭建秩序,东瀛那边是当真的世袭门阀,连朝鲜都不如——朝鲜好歹还有个士林派,也有自己的开科取士。

    将来会有多少人迁居过去还不知道,但至少这过渡期内要想在那边建立新秩序,不得不留下大量这样的世袭门阀。

    而过去,那边的大量武士、家臣,和地方大名就是依附关系。要留一个,就相当于留一群。

    全斩除的话,说实在的,剩下那些普通百姓里就当真没多少人才能够为新朝做事了。

    略微思考了一会,他就先把这件事放下了。

    看看儿子在北京那边会给出什么样的意见。

    既然让他监国,东瀛的将来也属于他要思考的事。能给出什么样的处置意见,能反映儿子现在的功力。

    朱厚熜人在宣府,北京到宣府的消息沟通渠道则没有断。

    通政使司、厂卫、伴驾大臣都有。

    跟着朱厚熜一起过来的,有胡宗宪、沈炼他们去东边后被点为御书房首席伴读学士的赵贞吉。

    当初被推荐去做了协查资产局下诸企业、最后办了成国公咸宁侯那一桩大案,赵贞吉现在也进入了年青一代重臣的储备序列。

    朱厚熜对这个赵贞吉的印象,最初自然只是经过重新安排剧情了的艺术形象,现在则更加具体一些。

    他反倒不知道,历史上的赵贞吉仕途其实很坎坷。做了上十年清流后,还在俺答兵围京师一事中惹恼严嵩被贬,此后大多只能在南京混。后来就这么混,还混到了北京户部右侍郎,然后又被严嵩赶回家。

    赵贞吉真正官运转变,还是严嵩人没了,嘉靖人也没了,隆庆朝的事。做了礼部尚书,入了阁。

    -->>(第 1/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最近更新 骗了康熙 谍影:命令与征服 我在现代留过学 活埋大清朝 三国模拟器:这个马谡太稳健了 某霍格沃茨的魔文教授 大清要完 晋末长剑 我的谍战岁月 机战:先驱者的归来 不是吧君子也防 大唐腾飞之路 寒门崛起 万历明君 红楼琏二爷 大明烟火 机战之无限边境 说好的文弱谋士,你一人战三英? 蜀汉之庄稼汉 北齐怪谈
最多阅读 人在斗罗,我被女神疯狂追求 全世界的醋都被你吃了 绝世唐门之黯金圣龙 步步高升 圣女请安分 民国之文豪崛起 大清要完 斗罗之从吞噬深海魔鲸王开始 三国:从挖空大耳贼开始 嬉游花丛 寒门崛起 红楼贾府 全职法师之大枭雄 晋末长剑 三国第一奇兵 办公室潜规则 大宋的智慧 大周守藏史 明末逐鹿天下 我的弟子全是大帝之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