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3章 赵煦的传家宝(第 3/4 页)
毕竟,在明算科、明法科,其实宗室和士人是被拉到同一个水平。
甚至,很可能宗室子弟,在这方面比士人更有优势!
因为啊,宗室旁系们这百年来,一直在把女儿嫁给民间商贾。
以至于,现在汴京城里的那些豪商家族,每年祭祖的时候,祠堂里都是跪满了县马。
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宗室们和商贾们走的这么近,当然也都沾染上了商贾的习性。
锱铢必争,算计精明。
很多人读书时读不进去的。
但打算盘,钻研制度和律法的空子,却都个顶个的聪明!
想到这里,章衡等人的脸色就变了。
纷纷拱手道:“陛下圣明!”
实在是,这大宋朝的宗室,他们惹不起。
而且,讲老实说,减少宗室人数,是属于国策的。
毕竟,大宋朝的三冗之弊,人尽皆知。
这宗室繁衍,日渐增多,朝廷负担越发沉重,乃是不争的事实。
故而,鼓励宗室自愿出宗牒,自食其力,是从仁庙开始就有的政策。
奈何成效有限。
就只有那些因为父祖不努力磨勘,导致连自己都养不活的人,才愿意选这条路。
没有办法,熙宁变法的时候,王安石就干脆一口气革除了大量五服之外的宗室宗籍。
然而,他这样做反噬也是极大。
当年的宣德门下马事件的直接参与者,据说就有着被王安石革除宗籍的宗亲子弟。
所以,只要有可能,朝廷其实都是很愿意,让宗室子弟们,自愿出宗籍的。
熙宁二年,先帝让两府议定的宗室宗亲科举之法,就是一次尝试。
其意义不在于,有多少人能在科举中中举。
而是有多少人,肯去宗正寺申请自愿出宗牒,放弃自己的宗室赐名、赐官身份。
奈何,熙宁以来,宗室子弟在科举上,不能说大获全胜吧,只能说是一败涂地——十九年来,就一个赵令铄中了进士。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