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4章 舆论(2)(第 3/4 页)
“黔首,怎知天下大义?又如何能评论我辈?”
这倒确实是大宋士大夫们的共识。
布衣黔首,愚昧无知,既不曾学圣人经义,更不懂忠孝仁恕。
所以,士大夫们从不要求他们遵守礼教,更不要求他们有什么气节。
像汴京城里,就有大量的妇女,参与劳动。
各家各户的厨娘、婢女、洒扫的健妇都是花钱雇的他人之妻女。
士大夫们习以为常,并不觉得,这些妇女在外抛头露面,有伤风化。
但,士大夫自家的妻女,就是另外一个要求了。
家中女儿,八岁就不可与男子同席。
平日里,更会教她们读各种女德读物,以期出嫁后成为一个贤妻良母。
正是在这样的风气下,当年文彦博才能在朝堂上,当着先帝的面,坦然说出那句:陛下乃与士大夫共治天下,非与百姓共治天下!
而无论是当时在场的大臣(包括王安石),还是后来得知此事的其他士大夫,以及先帝本人,对此都没有异议。
因为这是共识!
只有士大夫才享有各种权力和义务。
布衣黔首,只有被士大夫统治、教导以及教化的义务。
自然的,他们没有参政议政的权利。
范祖禹听着,却是冷笑一声:“刘安世!”
他直呼其名,这在大宋士大夫中,属于非常严厉且极不寻常的态度。
在一般情况下,直呼他人名讳,几乎就等于割袍断席。
“汝给吾出去!”他指着自己家的大门:“吾家庙小,容不下阁下这样的大佛!”
他冷冷的看着刘安世,就像发怒的猛兽。
不止是因为刘安世弹劾了他的岳父。
也不止是因为,刘安世没把他当人看。
更是因为刘安世已经碰到了他的底线!
作为司马光临终指定的衣钵传人。
范祖禹在接下了恩师的衣钵的同时,自然也承担起了,必须随时随地维护老师名声以及功业的义务。
而他老师司马光生前,最关注的就是农民,就是那些衣不遮体、食不果腹,备受压榨和剥削的农民。
自元丰八年入朝后,他的老师,在上给朝廷的奏疏中,除了攻击、批判新法之外,其他几乎所有奏疏,都在谈论农民的辛苦,百姓的痛苦。
但刘安世却在他面前,大发厥词,对布衣黔首,极尽贬低、羞辱。
语言之中,根本没有把布衣黔首视作人。
这犯了他的恩师司马光的大忌,也犯了他的忌讳!
若不及时反应,与之果断切割。
范祖禹知道,新党的那些小人,一旦得知此事。
指不定会怎么编排他和他的老师司马光。
当年,司马光在陈州的事情,迄今都还在被小人们拿来做文章攻击、指摘。
一旦,他们得知刘安世方才说的话,而范祖禹却没有及时切割。
范祖禹毫不怀疑,那些小人,定会拿去做文章,将他以及已故的老师还有整个资治通鉴书局,都打入另册,冠以‘不恤百姓’、‘虚伪’等名。
这是范祖禹不可接受的。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