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1章 一见良翰误终身【求月票!】(第 2/4 页)
但市井百姓们茶余饭后聊天时,除花痴小娘、懵懂少女外,大多当它有两三分夸大。
而且,但凡是有点排场的出行,欧阳戎大多是低调坐在马车内,很少去骑高头大马张扬过街。
但并不意味着他脱离了市井百姓。
饼香面香与鸡鸭臭味交融的长街上,欧阳戎咀嚼新鲜烙饼,默默前进。
每日东市的肉价、米价、盐价,还有西市布料价、金银价,他都了如指掌,比大多数浔阳百姓知道的全面。
像此刻这样,欧阳戎早上一有时间经过,都会逛一逛,或摊前停步,问一问。
“明府,您来了!今日有早。”
江州大堂,已有上早班的官员来回忙碌。
欧阳戎刚迈步进门,燕六郎就迎了上来。
燕六郎探头瞧了瞧欧阳戎背后,发现他是孤身一人,也没意外。
蓝衣捕头抱拳禀告:
“明府,李鱼、方抑武求见,他们说,是十三娘让他们来的,您吩咐过。”
“带去正堂,本官换身衣服,六郎每天这么早来,辛苦了。”
欧阳戎路过燕六郎身边,把额外多买的那块油麻饼塞进他怀中,飘洒而去。
燕六郎忍不住看了看自家明府背影,咧嘴笑了下,剥开油纸,啃起热饼,小跑跟上。
其实对于欧阳戎为官风格的转变,一直跟在身边的燕六郎,感受才最为明显。
记得在龙城的时候,明府风格大刀阔斧,事必亲为,喜欢与老百姓打成一片,经常就地视察,在龙城百姓面前露面,嗯,收了不知多少腌萝卜。
那时候,龙城百姓们还给明府取了“萝卜县令”的外号。
可来到了浔阳城,明府却突然换了另一种风格,像是整个沉浸下来了一样。
减少了当众露面的次数,行事都很低调,更多的是像今早这样一个人默默逛了早市来上值。
起初燕六郎以为是当时有王冷然等不怀好意的敌人在,明府在低调蛰伏。
可是后面王冷然和卫氏的人都被明府一一“熬死”。
到了现在,刺史位置易之,江州大堂全都是他们的人了,江州之地的权力也都掌握在了明府手中。
可明府依旧保持这副低调少露面的作风。
燕六郎起初不解,还问过明府。
他记得,明府当时只回答了一句:
“浔阳城和龙城县不一样,治理一州和治理一县之地也不一样,一县与一乡之地更不一样。”
燕六郎记得自己当时脑抽,多问了一嘴:“那治理一国呢?”
明府当时走在前面,好像是笑语了句:
“这可不兴治啊,不过硬要说的话……”
燕六郎聚精会神,本以为明府会来一句书上常说的什么“治大国如烹小鲜”,却没想到,他笑语过后只丢下寥寥四字:
“大象无形。”
燕六郎当时一知半解,这些日子,他反复揣摩。
直到双峰尖大战后的这段日子,他遵循明府定下的规矩,墨守陈规的主持城中事务,亲自上阵,发现民生恢复的极快,两月时间,浔阳城愈合了大佛事件的伤疤,恢复了往日繁华,甚至更胜以往。
而浔阳城内,近来渐渐兴起一片赞扬之音,赞扬任上的年轻刺史不爱折腾,长治久安。
虽然很多百姓都不曾见过年轻刺史的面,但都能确切感受到他上任之后,官府“事少”了很多,而天下闹的沸沸扬扬的造佛事件,明明江州也是主角之一,有一尊东林大佛要落地的。
可直到后面“东林大佛”都莫名倒塌了,等待雷霆风暴的众人,始终不见年轻刺史有什么折腾的活计,忍不住面面相觑。
这就像是孩童们在冬天堆的雪人倒了,任由它融化,各回各家,无事发生一样。
毫不折腾。
硬要说它“懒”,似乎也成立,但要说喜不喜欢这样的刺史和官府,那肯定喜欢,巴不得如此。
这下子,江州刺史的风评瞬间发酵,就连远在扬州的百姓们都开始耳闻,知道了江州有一位为女帝建造大佛都没怎么劳民伤财的“不折腾刺史”。
燕六郎彻底心悦诚服。
眼下,燕六郎先是吩咐了手下带李、方二人来正堂,旋即跟上了欧阳戎脚步,禀告了下这“不折腾美名”舆论的事。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