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九章 要打,你就来吧!(第 3/4 页)
赵武携手中行吴进入晋国上军指挥所,一边给中行吴介绍两位客人,一边淡然的布置:“我带来的充足的人手,明日起我军开始修造攻城器械——让我们湮灭这座城市吧。”
“太好了——二公子午到我这里以后,让我修建窑厂烧制陶弹,我就盼着这一天。元帅,我烧制的陶弹堆积如山,就盼着元帅大发神威。”中行吴神情很激动。
稍停,中行吴心服口服的补充:“以前看到元帅陷城如破竹,总觉得攻城不是什么难事,但轮到自己,却发觉……难啊。我中行氏伤亡了三成士卒,如今却奈何不了一座代国野人修建的城市。”
燕公子离发出哧的一声冷笑。
城市的出现是为了什么,一是为了聚居,二是为了加强社会分工,三是为了防御。
第一点,意味着“民族”的出现。所以现代历史学家认为,当一个部落拥有一座城市时,意味着一个“民族”诞生了,所以“民族”的历史,从它拥有城市开始计算。
第二点,意味着文明的出现——故此,“民族的文明史”从一个部落拥有自己的城市开始计算。
而第三点则是现实需求——对于这一点,老聃说的“人心墙,不墙”被春秋列国一直鄙视,并被认为是愚民学说,正是列国诸侯出于自身需求,亲身感受到的现实。
人类缺乏攻城手段数千年了,真实的历史上,一直到火炮的诞生,才打碎了城堡的独尊地位。在古代,一座城市的防御功能,几乎是不可战胜的。不要说代国这样的荒僻小国了,他中行吴的父亲中行偃,带领列国诸侯围攻偪阳小城,加上孔圣人他老爹的勇猛,依旧是相持难下的局面。以此照推,中行吴用一个军的力量,困住了代国国都,无论怎么说,都是实力派人物。
“攻城难啊,我们制作了许多梯子,采取蚁附攻城的做法,但许多人爬到半空便心思慌乱,只知道紧紧抓着梯子,不知抵御代人的乘隙袭击——我军因此伤亡惨重”,中行吴在燕公子离的冷笑声中解释:“后来,我改变策略,学习元帅用牛皮蒙住战车,让战车驶近城墙掘洞,结果代人从城墙上投掷巨石,损毁了我的战车。”
公子离插嘴:“巨石投掷的方法,代人早就熟习——草原上缺乏弓矢,代人用石块代替。他们从小训练用石块击打头羊的羊角,准得很。”
中行吴没理燕公子离,继续说:“后来,我堆土为山,依仗我军弓弩的射程远,与代军相互对射,以期压制代军……”
公子离闲闲的说:“代人的老羊皮袄很厚吧?”
“没错,代人的羊皮袄简直无穷无尽,明明我费尽力气,射烂了对方的羊皮袄,但改天他们又是一身新皮袄……尤为可气的是,代人的羊皮袄越是缝补,越能抵挡我们的弓箭。”
中行吴原先是个言简意赅的人,现在唠唠叨叨叙说他的九次攻城不果,看来,代人把他折磨得不轻,让他都变神经了。
中行吴一一历数他的攻城技法,刚开始燕公子离还冷嘲热讽,表现出一个小心眼而莽撞人的特性,但最后他笑不出来了。
代都城下的攻防战他并不清楚,虽然他一直带领大军游荡在代都城外,但那时没有录像、电视,他其实并不知道代国具体的战况,如今听中行吴一一叙说,他的脸色越来越冷峻。他不是为中行吴花样百出的攻城手法而震惊,而是为自己不在,代人竟然能抵御如此烈度的攻城手段。
这真是一个竞争的时代,人才处处都有啊。
中行吴讲述完他这一年的经历,最后感慨:“二公子午(赵午)来了,我这才算松了一口气。我曾听人描述元帅攻陷蔡国的情景,那真是天崩地裂,日月无光。我中行吴能亲眼目睹一次,真不枉从军一场。
元帅,我已经为你准备了足够的木料,以及足够的陶弹——”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