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一章 似乎陷入一个悖论(第 3/4 页)
稍停,赵武不等女齐反应,马上又说:“我们似乎陷入一个悖论,我们要求‘大毋侵小’,但这点却连我们自己都做不到。我们用自己做不到的标准要求诸侯,难怪我们今天会陷入两难境地。
‘亲亲友友’——亲爱自己的亲人,与自己的朋友友好相处,这是天然的法则。鲁国是我们的盟友,杞国对我们有什么贡献?仅仅因为杞国的女人帮我们生了一位君主,我们就要伤害自己的盟友……无论从哪方面说,都没有道理。所以我们既不能违背君上,也不能执行这条乱命。难啊!
说起来,‘大毋侵小’的盟誓我参与了,我同时认为:在这个纷乱的世界,要想不坠入‘人吃人’的境地,必须有一个制约。‘大毋侵小’就是一种制约,虽然这种制约令我们自己很不舒服,但它终究是一种解决之道。如果能把这一原则坚持下来,那么这世界虽然不会变得更好,但至少不会更差!”
女齐直起身子:“‘大毋侵小’的盟誓,我也是盟誓人之一。我承认这条盟誓非常理想化,但……”
赵武突然一拍脑门:“我想到了——我们当初盟誓,是为了协调内部力量,共同应付楚国。我似乎记得,杞国并不是盟誓人,我们的誓约对内不对外,所以杞国并不受盟誓保护。
再者,‘大毋侵小’的盟约不能无限扩张,总得有一个主持公道的机会吧。而这年头,主持公道是要靠实力的,没那个实力别人压根不理你。所以,主持公道的时候,其实就是‘以大侵小’。我们要阻止别人援引这条誓约……裁判团。建立诸侯裁判团,诸侯之间的争端,都由裁判团来裁决,让裁判团来决定公道与正义……我以前怎么没想到哪?
让诸侯国组成裁判庭,由我晋国主持接受申诉,召集开庭,但我晋国却不直接投票,我们是裁判者……多妙的主意,我们还可以组织联合军队,维护和平呀……”
其实,真实的历史上,晋平公正是因为“诸侯城杞、鲁国还田”事件,而在公卿中失去威信,在诸侯中受到蔑视。可怜晋平公的母亲杞姜,她很爱自己的孩子,很尊敬自己的父亲,但因为她过度透支了儿子的爱,去支援父亲。结果,她的儿子因此失去权柄,她的孙子必须仰人鼻息,最后晋国公卿三家分晋,晋国公室的产业干干净净地消失,连带他父亲也被灭国。对此,诸侯国连个同情的都没有。
而现在,赵武的灵机一动,使得春秋时代一个大联合国诞生了,由此,炎黄文明首次显露出一致对外的状态……
女齐听明白了:“执政的意思是说:杞君的申诉可以递交给裁判庭,我们召集列国诸侯的代表倾听他的申诉,然后有列国代表做出裁决,由我们宣布执行。我们不参与投票,这样,君上也好对杞姜交代。而列国一致做出的裁决,杞君对此也无话可说,是吧?”
“没错,我一直想把晋国的角色转换过来,却苦于没有具体策略,这下好了……嗯,你别急着回去,只要你不回去,执政府得不到我的答复,就不能执行君上的命令。
刚好,我这里缺少一个行政官员,你就待在肥城,主持我军的占领策略,而后,通知列国关于组建裁判庭的事宜。嗯,那些附庸国就无需派人参加裁判庭了,大国(主权国)则可以派一名使节参加,并拥有一个投票表决权……”
“这个……”女齐沉吟起来:“如果我们的裁判庭不包括楚国,则裁判庭的权威性……”
“不要楚国参与,只是炎黄”,赵武回答。
“齐是大国,如果齐国只有一票表决权,恐怕齐国不会满意。”
“那就给他两票——在不能多了!”
“若齐国仍决定不参加……”
“现在齐国执政是晏婴,他是聪明人,别人都参加了,他不会让齐国孤立在外的,给他两票以示尊重,足够了!”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