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我们跟他拼了(第 2/4 页)
就在这个时间,晋国做好了战争准备:钟离之会上,附庸国们已经商谈好各自出兵的数目,并约定了各自需要履行的义务……
与此同时,楚国则亲手点燃了战争的导火索。
这根导火索是许国。
许国曾是郑国的附庸国,最近才投奔了南方的楚国。对此,郑国心中不服。再怎么说,它也是类似于现代英国这样的二流强国,自己的附庸国跑到别人那里,郑国当然要报复,于是它隔三差五的去许国窜窜门,天长日久后,许国受不了了,心说:惹不起,我躲得起。
于是,许国向楚国发出请求,说:你是我们的宗主,现在郑国天天来蹂躏我们,我们已经不堪忍受,要么你给我们重新划一片地,我们举国搬家——当然,这种行为已经不叫搬家了,叫“搬国”——要么,你允许我们投靠郑国,从此不再侍奉你们主国了。
楚国听到这个要求,心中大喜,立刻在南方划出一片地,让许国把整个国家搬过来。而许国留下的土地,则被他们用来诱惑郑国,楚国派出使者,冲郑国摇晃橄榄枝:赶紧卖身投靠啊,投靠我们,我们就把许国留下的土地送给你们。
当楚国派出的使者抵达郑国的时候,已经是第二年二月,这时,新的一年春耕开始了,晋国百姓紧张的抢种着粮食,因为他们都知道,这一年,晋国是非打不可了。
赵武这时候已经安排完赵城的春耕问题,他正在与新近投靠来的家臣闲聊——当然,这位家臣也不能算新近投靠来的,因为他是齐策陪同赵庄姬返城的时候,与叶公一起招揽到的。只是随后赵氏家族遇到变故,赵武没来得及与这位英国来的人才交流。
没错,这位是“英”国来的,但不是现代的“英吉利”,它是中国南方的一个小国,大约位于六安附近。前几年被楚国灭国,国中的公子公孙们四散而逃,这位公孙触也可以被称为“英触”,他先逃到了齐国,而后听说晋国是霸主,或许抱着一丝复仇的残念,长途跋涉赶到了晋国碰运气,在四处碰壁后,被赵氏这个边缘化的小家族所招揽。
英触正在跟赵武讲述他国家附近的情况,这是位三十多岁的中年人,他在齐国稷下学宫混过几天,沾染了齐国人夸夸其谈的毛病,滔滔不绝的讲述着:“传闻随君有宝珠,光润圆滑,握在手上温润异常,含在嘴里,可以令尸体不朽。据说这宝珠是一名工匠献上的,他献上这枚宝珠后,求随君赏赐,随君却担心世上再有第二枚同样的宝珠,故而杀了这名工匠,以绝了世人的念头。
楚王听说随侯珠的情况后,发兵攻打随国,随侯无法抵抗,便自杀殉国,死时将宝珠含在嘴里埋入地下,楚王四处挖掘随侯尸体,数年而不可得,此后,楚王疑心随侯进入附近其他国家,于是再度发兵——我们英国也被楚王所灭。”
楚王当然找不见随侯珠了,随侯珠在接下来的几千年当中成为一个名词,象征着可遇不可求的宝贝,但现代人们终于找见了随侯墓葬,挖掘出土之后才发现,所谓的随侯珠是一个黑乎乎的玻璃球,这也是中国第一玻璃。
赵武曾经在电视上看过随侯珠的情况,据那个节目介绍,这是一块钡玻璃,不同于现代所看到的无色透明的钙镁玻璃。当时电视上播出这个节目的时候,旁边室友闲闲的说了一句话:“如果这是一位穿越人士制作的玻璃的话,那么这位穿越人士又创造了一种新死法——因盗用了后代科技,制作出一块当时难以想象的宝物,而后因献宝而被杀。”
这句话被赵武记起,是因为他有相同的感触——人在春秋,嚣张不得,嚣张是要牺牲的。
等等,猛然间赵武想起一件事,他回身问东郭离:“我们的陶匠把上釉技术研究出来了没有?”
东郭离苦笑了一下:“我们的陶匠只能偶尔做出釉来,时有时无,很不稳定,范匄那里已经抱怨好几回了。”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