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七十四章(第 1/4 页)
    还没到深秋的时候,水边的芦苇荡就已经变黄,到了如今这个时节,更是见不到几点绿意了。
    秋风一吹,雪白的芦花漫天飘荡。
    高高低低,远远近近,河滩上到处都是,景色煞是好看。
    午后,陈凌把熊掌放进锅里煮上,就领着娃娃,带着三个老头子来河滩钓鱼、放牛了。
    原本陈凌以为今年村里各家都忙着摘野果、采山货的,是没啥人来河滩割芦苇的。
    没想到刚走到河滩附近,就看到王来顺正猫着腰,捉着镰刀,在那里忙活呢。
    “哟,你们也过来了啊。”
    王来顺听到这边有小娃子的动静,就扭头看来,一看是熟人,他也不忙着割芦苇了。
    正好停下来歇息一会儿。
    再一方面。
    自从他家婆娘还有二儿子王聚翔跟陈凌闹过之后。
    陈凌跟他远不如以前亲近了。
    再不热情点,以这娃的脾气,以后能搭理他才叫怪事。
    握着拳头锤了锤发酸的腰,就笑眯眯的招着手:“睿睿,咋骑在牛脑袋上了,快下来,快下来,爷爷带你逮雀儿。”
    小娃子这时候正骑在小白牛的脑袋上。
    小白牛现在生得高大健硕,脑袋两个犄角之间的位置,让睿睿坐上去正好。
    空间绰绰有余。
    而且还稳稳当当的。
    同时也能让臭小子抓着两根犄角呢。
    陈凌伸出手,“来,下来吧,跟着五爷爷去抓雀雀,让小白它们去吃草。”
    睿睿这时候倒是挺乖,听话的扑进他怀里。
    但陈凌把他放下来后,他也并不向王来顺身边走,而是去拿赵玉宝手里的小铲子,在河滩的沙子上一通乱挖。
    显然这个时候他对雀雀的兴趣并不大。
    “我说五叔,你家也不缺柴火烧吧,咋也来割芦苇?”陈凌有些奇怪的问道。
    紧挨着山林,没谁家会真正缺柴烧。
    王来顺也是个勤快人,家里的柴垛堆得整整齐齐,向来不缺柴火。
    “唉,不是做柴火的,今年热天的时候啊,下大雨把家里菜窖给泡坏了,一直漏雨……这阵子事少了,这不是想着割点芦苇做箔子,把菜窖顶子修一修,要不到了冬天,菜窖还不能用,没有冬菜吃。”
    “啊?你家菜窖顶用的芦苇箔子?”
    赵玉宝听了有点吃惊,他是觉得菜窖是在地下,用芦苇箔子有点软。
    所谓的箔子,也叫帘子、栅子。
    通常是用芦苇杆子和高粱杆子做成的。
    芦苇做成的箔子,也叫苇箔。
    正经建房能用,牲口棚啥的也能用。
    就是把芦苇杆子或者高粱杆子打成箔子,在屋顶铺上去,和泥倒上去,再铺瓦。
    确实,建房是这样,一点问题没有。
    但在菜窖的顶上一般用木板,用箔子铺,铺上土后,平日里人还要在上面走动。
    容易踩坏,踩塌。
    “哈哈哈,赵老师这你就不知道了吧……俺家的菜窖跟别人家的不一样,是跟以前挖的地窝子差不多,大的人,里边还能住牲口哩,牵头驴都能进去,跟一间房子也没啥区别。”
    王来顺比划着,为赵玉宝两人解释。
    两个老头子听得一头雾水。
    陈凌就说:“意思是说跟地下室差不多,以前躲灾用的,五叔家那个挖的也深,很有些年头啦,一般都不用修补。”
    这下两个老头子明白啥意思了。
    当即联想颇多。
    连忙问是不是还接待过游击队。
    王来顺摇摇头,说倒没那个福气,就是以前闹土匪,刀客横行,这菜窖就是用来躲灾的。
    两个老头便失了兴趣。
    老丈人更是从始至终笑呵呵的,没啥好奇的,在他们风雷镇那边,这种躲灾的地方多得是。
    -->>(第 1/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