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六章 观城(第 4/4 页)
除城墙材质不需理会之外,城高也是需留意之处。
墙高则必宽,未有城墙高反而墙上过道窄的情况,城上过道宽则能容纳更多的兵力,于我方攻城来说,城上敌军兵力越密,我越难成功登上城头。
转了一圈,李孟羲发现,南墙高而北墙矮,墙最高的是南墙,最低的则是东墙。
因此,攻城方向是东墙。
东墙矮,则我军将士爬上城墙的速度更快,兵力投放速度更快,墙矮则墙上过道必窄,过道能容纳的兵力必少,利我军登墙。
已经决定了攻东墙,李孟羲和刘备就不去其他墙看了,他们在东门外遥观墙下护城河。
好的消息是,护城河里的水干了,里边没有水,坏消息是护城河沟看样子挺深,我方士卒抬梯靠城之时,过护城河沟时会艰难许多。
吊桥。
南和城吊桥已被高高拉起,观其宽则可知攻城锥轮距应做多宽,轮太宽过吊桥则不方便。
吊桥后应该是城门洞,城门洞的宽窄更为重要,城门洞大小决定攻城椎尺寸大小。
于文安县攻城一战,李孟羲推演城门洞咫尺距离之中,破门之后,攻城椎是由攻城之士推着往前走,还是攻城椎放一边不管,甲士从攻城椎旁绕过去,直接朝围堵城门的敌军攻去。
当时的推论是,看敌我对比如何。
敌为陷阵营,我为黄巾,我攻城,敌守,则攻城椎撞破城门之后,我必须推着攻城椎继续往里撞,因为敌军是陷阵营,直接与之接触我冲不开陷阵营的围堵,把攻城椎当冲车往前撞,反而有可能撞开条路。
反过来。我是陷阵营攻城,敌黄巾守城,则攻城椎破门之后,必须把攻城椎丢在一边,我甲士直突而去。
因我陷阵营精锐,短兵相接能发挥最大优势,如果隔着攻城椎和黄巾角力推来推去的,则死死限制住了陷阵营的战力。
现在情况,义军与黄巾,毫无疑问,义军精强,而黄巾羸弱,故,攻城锥破门之后,要丢在一边,于是也就没必要做刚好卡住城门洞宽度的巨型攻城锥,普通攻城椎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