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二十七章 张榜之日(第 3/4 页)
简雍心放宽了,饶有趣味的看了看自己的成绩,又朝榜首看了看秦束的成绩,各科一经对比,简雍心服了,人秦束涉猎广泛,每一科都答了还行的分数。
简雍再一想自己,不能行,自己有那么几科,几乎白卷。
继续审视中榜的榜单,简雍看到,前七十人乃按总分选拔,后边三十,乃各科前几的人。
简雍一行行看过去,他瞅见,在经学一科,经学科中榜两人,第二人的成绩比自己只多一分而已,简雍此时当能懂得了什么叫提高一分干掉百人的残酷竞争了。
就差一分便也能上榜了,简雍后悔的不行,可再后悔也不行人,人家分更高。
这时,简雍注意到,每一个中榜士子之后,带着编号,比如,榜首秦束的编号为,【丙 19】,这代表着,秦束乃第四轮考试排第十九个人。
见左右城墙上,贴着满满的试卷,好多人看完了榜单,已经去看试卷了,简雍想了想,也离开了榜下。
此番科举,榜首秦束无疑是最耀眼的一个,简雍想看秦束卷子,其他抱有和简雍想法的还有很多人,众人都凑在城墙根盯着秦束的卷子看。
简雍凭着编号,找到了丙轮19秦束的卷子,见卷面上,白纸黑字点缀红色朱砂斑点,这是简雍第一次见到批改后的试卷是怎样的。
看了一会儿,简雍大致明白了,加红点的,是错的,未加红点的则答对了。
简雍看的这一科,乃【数算】,秦束数算可能不好,卷子上的红点这里一个那里一了,看起来是一片狼藉。
然而,再往边上其他卷子上看,其他卷子上红点更多,狼藉更甚。
数算一卷,满分两百,秦束才得五十九,简雍都笑了。
然而,当简雍去找到了自己的卷子,卷子上,分数乃用红朱砂写着一个大大的五十,简雍笑容凝固了。
人秦束虽分数低,自己考的还不如秦束呢。
简雍直挠头,他抬头盯着自己的试卷看,试卷上的红点实在是太多了,错的太多了,简雍都怀疑,怎么能错这么多呢。
边上,就是红框大纸贴着的标准答桉,简雍凑过去看。
标准答桉写的非常详细,不仅是只有答桉,还把计算解题过程每一步都写的清清楚楚。
简雍数学学问不太精深,标准答桉写的够详细了,步骤够清晰了,然而,简雍仍然看的迷茫。但迷茫归迷茫,不懂归不懂,简雍一看细致规整长篇大论的答桉,简雍看后便有一个感觉,肯定是答桉对了,自己肯定是的确错了。
就比如,问一加一等几,你答得三,他若说,得二,那你变便心有不服,凭什么你说二对就是二对,凭什么,道理呢?
而对方若是,详细解释认真论据充足的解释了一加一为什么等于二,那,这便心服了,这便是道理。
数算一科的标准答桉,乃道理逻辑最完善最清楚的一科,之后简雍去看的其他科目,去对照标准答桉,其他科标准答桉虽然不如数算一科逻辑完善,但标准答桉贴合且充分,总的来说,标准答桉比所有士子答题的字数都多的多。
这便是,谁字多,谁就有理了。
士子们见标准答桉字多少再一对比自己回答的并不完全的答桉,心里就少了很多异议。
李孟羲选择把所有试卷张贴出来,为的便是把所有的一切公示于大庭广众之下,使士子们亲眼见证,亲自去评判是否公正。
而李孟羲这个目的,成功达到了。
巨鹿广宗人秦束,作为榜首第一人,他便成了焦点,无数士子奔走于各个考卷区域,去找自己的试卷,去找秦束的试卷,无数人把秦束的试卷的每一个题每一个字都跟自己的题对了,也跟标准答桉对了,还认真的再一次核算了分数。
一切看的如此分明如此明明白白,但凡能有一点不公正之处,便在多少双眼睛瞩目之下,无所遁形。
然,当真是一点不公之处都找不出来,士子们对科举结果,无有异议了,那自然,对选拔的结果对中榜的人也没有了异议。
其他任何选才之法,察举也好,举荐也好,人为因素太大,根本没办法做到令所有人心服,但科举一法,全凭分数说话,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分分明明,毫无模湖之处。
取才最难之平等,最难之公道,在科举制度下,完美达成。
巨鹿城西城城角之下,往来走动着络绎不绝的士子,士子们核对自己卷面,统计自己的分数,再去看标准答桉,对照哪里错了,而往往,标准答桉所给的回答,往往很深刻,很引人深思,核对答桉的过程,无疑同时是一场知识交流传递过程,当士子们弄完了最关心的事,弄清了自己的分数,对科举结果再无任何异议之后,士子们留恋往返各处,开始就着正确答桉讨论起来。
可以说,科举考试十四卷内容,森罗繁复,知识面极广,十四个试卷说是十四个知识种类的概括也差不多,士子们平时读的只是竹简,可十卷竹简,比不上一张试卷所包含的内容,十四科试卷上所蕴藏的知识量,堪比竹简百卷,这是好多的知识。
简雍从数算区域离开了,对着标准答桉看了半天,简雍仰着脖子看的脖子都酸了,然而,题太难了,哪怕对照答桉去看,简雍也看不懂。
简雍实在不懂,为何圆周跟直径比,不是三比一,而正确答桉应是约三比一,就一个约,就多了这一个字,有何区别?实在是看不懂答桉,简雍只好放弃。
之后,再去其他地方,简雍至兵法一科,此处聚集了超多的人。
挤到前边,简雍终于查看试题标准答桉。
兵法卷前边的诸多内容,不过是背写孙子兵法而已,这没有可看的,但最后一题,看过答桉,令简雍大受启发。
题问,【兵法读尽,可足持之纵横?】
标准答桉所写,“兵事所涉,繁杂驳广,《孙子》一书,不过六千余言,又岂能事事道尽?不能事事道尽,便不能事事可依,于是,纵诸般兵法读尽,不能尽知战事,不能尽有依仗,不能仗之百胜。
故,兵法读尽,不足纵横。
非是《孙子》无用,而是,孙子述战不尽详尽,世无有尽详尽之兵书……”
简雍看的连连点头。论述中所讲,只读兵法,不历实战,便如在岸学泳,纵学其形,不得精义,经战,既溺死阵中,正如战国之赵括,一战溺亡。
简雍感慨,此真知灼见也。
不由得,简雍脑海中浮现一人,刘备身旁那个小小的少年军师,此鞭辟入里之言,当出于小军师之手。
又问,孙子十三篇名目,之上到下,有何深意。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