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九十五章 工技突破(第 3/4 页)
弯了没多大弧度,咯嘣一声,钢条从中断裂了。
刀匠心虚,赶忙抬起头朝李孟羲看来,小心解释,“俺都没用力……”
“无妨。”李孟羲安慰到,“继续。”
说着,李孟羲拿着毛笔在表格第一行,【五尺窑】之后,【断裂】一竖列,打了个钩。
对这第一组测试,李孟羲有所预料,窑太短了,里边的氧气太少,封窑之后不待烧一会儿,火就灭了,等于是淬火后的钢条其实就根本没怎么回火。
还有一点,为统一规格,所有的钢条都是铸造的,铸造的东西,果然强度差劲。
之后继续测试,第一组的三根钢条无一例外,全都崩断了。
测试往下继续,六尺窑,同样十根挑其三进行测试,七尺窑一样,八尺窑一样,九尺窑亦是如此。
往下测试着,变化很不明显,钢铁无一例外的全都一拉就折。
这不是李孟羲设计的实验有问题,恰恰是,实验设计的极好,窑体长度以一尺一尺极小的幅度增加,变化幅度很是细腻,数据很充足。
变化微小,很不起眼,但变化确实存在的。
当到了二十号窑炉的时候,此时,钢条在拉弯过程中,可以拉出一定的明显弧度了,也没那么容易折断了。
这足以说明,随着窑体变长,随着窑里木炭燃烧的时间变长,窑中的温度也随着逐步提升,反应在钢材上,便是钢材回火程度逐步提高。
实验到了这一步,李孟羲其实有了答桉,他已经确定了,通过控制窑室空间,从而控制氧气,进而再控制加热时间,进而控制加热温度,这是可以实现批量热处理的。
因钢材的缘故,铸铁的钢条强度委实差劲,继续往下测试,钢条逐步的越来越柔韧,但是拉到一定程度,必然还是折断。
李孟羲对钢条的性能有所判断,作为弩臂的钢条既不能太硬,也不能太软,硬度和韧性两者相冲,硬度高了韧性就低,韧性高了,硬度就低。
硬度太高,钢条太脆,一拉就断,而若是太软,一拉就弯,没有力量,甚至于,再软的话,一拉就变形,回弹不了了。
一百组测试下去,李孟羲记录了组三百个数据,毫无例外,多达三百根测试的钢条全都拉断了。
这其中,李孟羲没见到拉弯变形回弹不了的样品,也就是说,所有的钢条,都是硬度过强,而没有出现韧性过强的。
如果将硬度和韧性比做数据的正负两极的话,目标是为了找出韧硬兼备的回火温度,那么,现在这一个土窑,回火温度全处在“硬度”一极,也就是说,数据还缺了一半,数据远不足。
看着一地折断的钢条,还有剩下的大量完好的,该怎么处理这些一点用处都没有的钢条呢。
想了片刻,李孟羲吩咐到,“这些钢条拿回去融了吧。”
顿了下,李孟羲又补充一句,“融了做锄头。”
一个问题,若开春屯田,十几万人,人手一件锄头,够吗?
答桉是,不够。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