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六十二章 价值十足的改进(第 3/4 页)
另一边,炼铁炉子那里,一干铁匠有人在烧炉子,有人打铁,又有一伙人蹲到地上凑到一堆滴咕着。
曲辕犁的改进,分到铁匠们这里,铁匠们的改进工作肯定就是犁首还有犁铧这俩铁件。
匠人们滴咕了半天,其中有一年长的老铁匠挠了挠胡子皱眉思索了一会儿,他抬头看了看身旁几人,说到,“说起犁头,俺见俺们那大户里有样犁,”说着,老铁匠拿两手拢起,比出了一个三角形状,“那犁头也大,脸盆那大,见他们犁地,杠有树轱辘那么粗,一气使了有八头牛,这犁我觉着好,就是废铁……”老铁匠犹豫着。
边上一人道,“铁有着里,废就废了,管他做甚!”
三言两语间,便决定了做一个大号的中间有高愣凸起的犁头。
所说的此种犁头,恰好便是李孟羲构思的几种犁头之一。
李孟羲构思犁头结构的灵感来源是,潜艇,飞机,鸟翅膀,箭头,灵感来自于各种高大上的后世科技,然而没一个接地气。
老铁匠见大户有过巨型铁犁,从中可以看出,古代拥有着大量土地资源的地主们,多少会掌握着一些较为先进的生产技术。
——
清晨之后的漫长时间,匠人们热火朝天的忙碌着,而李孟羲则去完善测试计划去了,准备待一切样品做出来之后,好有条不紊的进行测试。
关羽也没什么帮的上忙的,关羽拿着块破瓦把犁刃磨来磨去想磨的光堂一些。
转眼,就是大半天过去了,到下午,李孟羲去匠人营地看了看,经半天忙碌,匠人们制作出了大量新犁。
李孟羲在木匠营注意到了一个匠人把车轮卸下来装到了犁上,他诧异无比。
李孟羲还看见,有人做的犁底座老大了,跟个门板那么大一样,李孟羲愕然,他不明白为何一个犁,做的既像个犁又像个耙地的耙子。
之后,李孟羲令匠人们带上各自做的东西出城测试。
到南门外,李孟羲瞅见昨日还平坦的土地,大片都被耕成了虚土。
李孟羲不由的看向关羽,他心说,土冻的邦硬,好犁吗,犁那么多。
到测试的时候,主要都是木匠营的人在测试,木匠们都做了新的犁,而铁匠们只锻打了少量的犁首,没得东西用。
木匠们所作的曲辕犁大部分大同小异,毕竟曲辕犁结构简单,不容易进行大的改进,但少有一些人别出心裁。
有木匠把车轮和犁结合了起来,不用说,时间仓促,轮子不可能是临时做的,一定是从车上卸下来的。
这具后边带轮子的犁在牛的拉曳下,跟普通犁一样,稳定向前,没见出什么问题。
可李孟羲看不明白的是,虽然没有出问题,但是,也没见优点啊。
犁后边加个轮子,是何用意?是要减少犁台和泥土的摩擦力?可也不对啊,看这具犁,不过是一具普通的曲辕犁,然后后边硬加了个轮子,要说摩擦力,多了一个轮子的摩擦力,摩擦力会更大了吧。
李孟羲看的一脸茫然,好一会儿,他忽然想起来了,似乎的确有一种自行车车轮改出的犁,那种犁很小巧,上边带着一个红色的塑料桶,塑料桶连着一根铁管,铁管带着一个小小的三角犁首,可是,那种带轮子的犁,不是犁地的啊,是用来播种子来的。
想到这里,李孟羲又记起,历史课本上记载,汉朝发明了播种用的三辕耧车,也就是最早的三排连排播种机。
这个木匠肯定是知道播种耧车,然后就聪明的把耧车和曲辕犁结合了。
李孟羲叫匠人把犁扛了过来,他评点着其中不足,李孟羲抬头看着匠人,无奈的问,“这犁上加个轮子,你是想做成啥?要说是想做耧车,可这也不对啊,只有轮子,放麦种的斗又在哪里?”
面对李孟羲的质问,这名木匠嘿嘿一笑挠着头有些不好意思道,“耧车难做,俺想着,随便加个轮儿了事……”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