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五十六章 刘玄德声闻天下(第 3/4 页)
皇甫嵩走,张让又谗言一番,灵帝便就信了,定是讨黄巾之时皇甫嵩与刘玄德有冲突,因而皇甫嵩想借机发难。
以灵帝和张让的狭塞之心去揣摩皇甫嵩的行为,逻辑很对。
想想也是,花了朝廷钱粮,又领数万重兵,结果讨黄巾战事,战果竟还不不过乡勇,这一比,不就把皇甫嵩比的极其无能了?
故而,皇甫嵩为免被认为无能,就得摸黑刘玄德,好以此为己身开脱。
还有张角,皇甫嵩说是被刘玄德转交官军的,怕不是强夺的吧?皇甫嵩贵为中郎将,朝乡勇抢个俘虏还不是易事?要不是贼子张角殿上怒骂揭示了真相,怕现在还被皇甫嵩蒙在鼓里。
再有,若按皇甫的说法,是涿州义军大肆招抚叛降,因而兵强马壮,还说刘玄德有统兵之能,方才赶在朝廷兵马之前,把黄巾歼灭,甚至还把张角抓了。
按皇甫嵩的说法,稍作推敲,很不合理。
一地乡勇,兵马能比朝廷大军还强盛?不合理。
一切逻辑都对,刘玄德兵马比讨贼官军还强盛,这一点极不合常理。然而,刘玄德军中有李孟羲这个更不合理的存在,一切都解释的通了。
正常逻辑,刘玄德区区一乡勇绝无可能兵锋强盛压过皇甫嵩,但把穿越者李孟羲放到其中,逻辑通了。再不合理,有穿越者不合理?
可怜老将皇甫嵩忠心为国,一点没有私心,一点没有添油加醋的将涿州义军的种种跋扈之行上报朝廷,结果太过危言耸听,太过不合常理,不合逻辑,反被灵帝怀疑了。
——
此日,为腊月三十日,张角押赴至洛阳,为张角死之日,亦为张角尸首两分被悬尸东门之日。
张角乃信人也,当时张角被董卓围城,黄巾旦夕将灭之时,李孟羲入城劝降张角,与张角约定,以张角头颅换得刘玄德晋身之机,以此,来换得黄巾众人活命,张角应允,愿以头颅换黄巾众人活命。
可后来,形势变化,不想涿州义军前后得罪了董卓与皇甫嵩,形势有变,便不需以张角头颅换什么功勋。
李孟羲本不欲再杀张角,可在张角角度来看,张角深知,黄巾已尽投刘玄德麾下,自己再强意留下,怕不能为刘玄德所容,到最后,怕是还避不了一死。
既然早晚要死,再者,张角感李孟羲心救万民之宏愿,张角情愿赴死以为李孟羲一臂之助。
张角兑现了当时诺言,以他张角的头颅,为涿州军换得滔天功勋。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