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零五章 守城,还能这样?(第 3/4 页)
李孟羲和关羽两人去忙活建墙的事了。
刘备独自留在营中乱转,刘备在想,一是想看看要不要改一下入宿方法,让所有人进帐篷睡觉的时候都坐着睡,这样能让休息的人多上一倍。
再一个,刘备在想,捕鸟的事就这么算了?就这么算了,刘备也不甘心。
那可是事关成千上万只的鸟。
——
巨鹿城中,李孟羲跟关羽满城寻找建筑材料,可一圈转下来,城中满目苍痍,到处都是断壁残垣,七成多的房屋都坏了。
穿梭在项道中,李孟羲很是不解的问关羽,“这巨鹿城,之前乃是张角和董卓相持之地,可虽如此,纵是有攻守战事,纵算董卓攻入城中,可城中数千数万屋舍,怎么会毁成这般模样?
房顶烧毁也就算了,可墙壁呢?胚土墙,多结实,难道是官军拿着锤子一面墙一面墙咋的不成?”
李孟羲疑惑的很,“不应如此啊,砸墙多废功夫,吃力不讨好,董卓为何要如此?”
“是为了泄愤否?”
“哈哈哈哈!”关羽哈哈笑了,“非也非也!”关羽手捋着长须,笑着摇头,笑得开心不已,关羽看着李孟羲,笑问,“羲儿,你以为,守城之时,擂木滚石从何而来?”
李孟羲眉头皱起,“擂木是树干?滚石,是城中收集的石器,亦或是城外捡的石头?”
“不尽然。”关羽道,说着,手指边上一个残破民居指给李孟羲看,“羲儿你且细看,民屋搭盖之时,所用为何?”
李孟羲循目看去,他看到的只是残破不堪连院墙都倒了,民房的屋墙也倒了,很像农村扒房子盖新房时的场景。
民屋搭盖之时,所用为何?
李孟羲想了一下,“得茅草,得麦秸活黄泥,垒土胚。”
李孟羲肯定是对民居有什么固有的误解,他误解百姓只能盖的起茅草屋,穷的不能再穷,实则,百姓们有一部分能盖的起顶上有瓦的房子,房子顶上也有梁有椽子。
关羽对李孟羲的回答不置可否,他看着眼前的断壁残垣说到,“穷点的,屋上搭茅草,富点的,能用的上瓦,屋顶能用上椽子,大梁。”
说到这里,关羽突然停下,低头看向李孟羲,出口问了一句,“羲儿,你认得大梁不?”
李孟羲无语,都想白关羽一眼,“认得!”李孟羲回到,“大梁就是很粗的那根木头,一般就是一根树轱辘。”
说完,李孟羲突然意识到什么,他瞪大了眼睛,“咦?!擂木不也是树轱辘?房梁……难道守城的时候,从城头往下砸的擂木是拆的房梁不成?!”
勐地抬头,李孟羲惊讶的看着关羽。
“然也!”关羽颔首,“就是拆的民屋,拆的大梁。守城到紧急之时,哪还有树去砍,只能是拆房梁,一根大梁,锯成几段,擂木便就有了。”
关羽这么一解释,李孟羲再看向周围的断壁残垣,更显得苍凉了。
从这些残破不堪满目狼藉的民居之中,李孟羲似乎看到了许多残酷的战争画面,难怪在守城战结束之后,城中会一片残破,一块好瓦都不剩,原来绝大多数民居都是守城方自己拆的,为的是守城物资。
战争之中,受害的总是百姓。
“原来,守城还能这样。”李孟羲恍然自语。
李孟羲又学到了一点,原来守城所用的擂木除了事先准备以外,除了砍树以外,还能拆了房梁来用。
关羽在旁又道,“再看土墙,羲儿,你以为这土墙是董卓派人砸坏的?怕不是如此。
擂木拆梁可得,那守城之时的落石,又从何而来?石头?不尽是。”
说着,关羽走上前去,走到颓断的院墙那里,奋起一脚啪的用力一蹬,本就残破的院墙被一脚蹬下来好大一块。
“城中残破成了这样,必是张角守城之时,使人裂墙替石为用。
土胚硬实的很,拿铁镐凿上几凿,想凿多大一块,就凿下多大一块。
不像石头,石头没个棱角,运着也不好运。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