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九章 曹操的破敌之策(第 3/4 页)
关羽单手端着碗,凑到嘴边,吸熘了一口稀粥。
然后,关羽看了一眼李孟羲画在地上的方方正正,内方套外方的潦草阵图,道,“若某是官军,除突阵以外,不求全军皆活,还有一法。
可遣勐士,骑良骥,冲驰奔跃,一跃跳阵而过,而后,扬长而去。”
见李孟羲目有质疑,关羽解释道,“我军车阵虽严密无漏,然毕竟单薄,若有良骥,一纵数丈,跃车阵一跃而过,不难。”
闻言,李孟羲眉头紧皱。
再一想,包围圈拉的实在是大,人力因此被分散的很单薄,义军车阵只是单列车阵,车阵后守御之士,一车纵长,不过十几个士卒而已,十几个士卒,排起队列,最多三排队列,只能算是单阵。
若官军中真有骁将,那种能杀的七进七出的勐将,关张二人虽勇,然此二人精力有限,不能时时看守,且徒关张二人,最多只能看两个方向,若官军真有悍将,若真想冲出报信求援之类,一个不防,还真大可能让其逃了。
李孟羲思索半天,想到的是,以骑制骑。
官军想遣一人杀出重围求援,必得是派骑将。若是步将,纵是勐如典韦的重甲步将,不待其慢腾腾的跑近,早被强弩射成刺猬了,纵典韦勇勐,能顶着箭雨一路杀到车阵处,可等其杀到,见状不对的关羽张飞,也早就骑马过来支援了。
然后,典韦在关张二人合击之下,绝对死了。
所以,皇甫嵩若派步兵想杀出重围求援他处,必失算。
唯有派骑兵之时,皇甫嵩能有一二成胜算,骑兵能有一二成成功突围之可能。
所以,防备零散破围之敌,实则是防备敌零散之精锐骑兵。
李孟羲想到了以骑制骑的方法,“令我军骑兵,十人一队,五人一轮,轮换接替。此十人骑队,遍散车阵之后,节节驻防,但有官军零散骑兵冲出,此驻守骑队十骑,足以绞杀之。”
说到此节,李孟羲忽然皱眉,他忽然觉得,怎么这个防守车阵,那么有守城墙的既视感呢。
守城墙也是,若是敌军有人登上城墙某段,此时得有对点支援。
守城之时,对点支援,是城中后备兵力。
于守车阵,则是驻守骑兵小队。
此中,还有一关键之处,守城得有井井有条,不能有【敌未至,虎已离山】之错误。
既,若是敌军在某段城墙登城,临近的其他城墙段,其他城墙段的士卒,决计不能一着急全蜂拥过来,因为此种情况,很可能按下葫芦又起瓢,为救某处,人蜂拥而至,反至别处空虚,反使城头,有更多破绽。
当时,义军攻下第一座小城,文安县城。
当时推演攻守战法时,想到的是,可以将城垛按垛划分给一队队守城士卒,一或数个城垛,划分一什人,然后,此什之人,只用守这一或数个城垛,别处有险,不必去救。至于要救,除非有百夫长甚至千夫长一类的城头总领之官下令,方才能去救。
于是,则守城就能井然有序,不至混乱,不至有调虎离山之失。
李孟羲恍然,也可将车阵划分一段段区域,匹配给各驻守骑队。
某段有敌杀来,则追击绞杀之责,只此处驻守骑队,其余各段,不必轻动,以防只一骑冲出,则数十上百骑齐追而去,中敌调虎离山之计。
所以,应该把车阵,细分之,可用旗帜标识各骑队驻守界限。
到此时,李孟羲疑惑,为何,守城战法能用于守车阵之时?难道,这车阵,也是工程防御建筑不成?
李孟羲转头看向身侧十几步外的车阵,他极其疑惑。
然后,转念一想,好像,车阵,驼城之类……人都命名为驼城了,肯定就是跟城池一样。
了然。这车阵,还真就类似一道极其简陋的城墙。
想到这里,李孟羲有所感悟,既然,车阵是弱化般的城池,那么,岂不是守城战法,也可以用来守车阵?
李孟羲思路飞转,曾经推演学习总结到的众多守城战法,一条一条过。
他想到了,【一城垛配备弓手弩手各一,弩强劲可穿重甲,弓射速快,反应迅速。
此二者相配合,增加容错率。】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