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九章 无锋箭(第 3/4 页)
战场各级指挥迅速了三倍,则反应快了三倍,则应变能力则比敌方强,于我而言,以快打慢,优势极大。
鸣镝乃是箭速的信息传递方式,其精准度,可以在混乱的战场上五秒之内隔着凌乱的战场,准确的下达到百夫长个人,因为能快速精准的把进退命令传达到百人队一级,于是精确到百人队一级的精细指挥就成为了可能。
若不用鸣镝,则命令传达速度慢,传令速度,跟不上战场上的形势变化,精确到指挥百人队级的指挥就没有了意义,只能退而求其次,统帅最低只指挥五百人队的规模。
还是因为信息传递的速度,哪怕是在古代,把信息传递给单个士兵,其实也是可以做到的——只要不考虑时间,不考虑性价比。
传令兵从后阵离开,再到厮杀阵线中,再挤半天找到士兵个人,再下达命令,这是可以做到的。
但因为传递效率慢,向单个士兵传令就没有任何性价比。
在何时,对单个士兵下达命令会变得性价比高?毫无疑问,如果能实时命令战场上每一个士兵,则大军万人,则能御使如五指,其指挥能力,吊打古战争所有名将。
适时指挥战场上的每一个士兵,除非每一个士兵都有一副便携无线电才行。
信息传递便利度,跟指挥精细化程度,成正比。
何为便利?效率。何为效率?速度。
箭速三倍于战马,又能无视障碍,毫无疑问,鸣镝对着百夫长脑袋射,可能是古战场最快速的传令手段。
所需,无锋鸣镝,再加射术过的去的传令兵,再稍作训练,使士兵对鸣镝信号能有正确的反应,这就够了。
无锋鸣镝使用意义还不只在此处。
有锋鸣镝使用的时候,该怎么使用?
凌空对天射击,跟穿云箭一样的用法。
先不说,箭对天射击,等一会儿箭落下来危险程度如何,假设,约定好了相距百步左右两支骑队,左队发鸣镝时,右队一起冲锋。
那么,环境正常还好,万一暴雨哗啦啦下,此时,鸣镝对着天射,鸣镝声音混杂在雨声之中,百步外的右队能不能听到鸣镝声还是两说。
此时,鸣镝应该对着右队,把鸣镝朝右队射过去,以使鸣镝在右队脸上鸣响,这样就不致信号传达失效了。
可如此以来,鸣镝瞄准了人射,如果鸣镝箭头有尖,就危险了,因此只能往偏了射,往偏了射,就离目标更远,声音还是会衰减,还是不利传信。所以,在此情景下,无锋鸣镝,比有锋鸣镝,范用的多,更适合战场复杂情况。
冒顿单于以鸣镝射敌聚众,由此李孟羲反用此法,不射敌,射自己人,一样是不错的战术。
就是不知,这个战术实际应用中到底如何,还需与关羽沟通一番才是。
战场上,溃兵该被围堵的已经被围住,该溃逃的,已经逃的不见人影了。
张飞在堵两个溃兵。
张飞瞪着牛眼,手中提着蛇矛,凶神恶煞的恶狠狠的不紧不慢的追着溃兵,“跑,再跑!胆敢再跑一步,俺老张捅你两个透明窟窿!”
前边跑着一对娘俩,明显是不正常的娘俩。
娘是疯的,只会古怪的嘻嘻哈哈傻笑,儿子是个八九岁的娃娃,娃娃用绳拉着娘,绳拴在疯娘的一个手腕上,娃娃拉着娘,边哭边跑。
“你不撵俺!你撵俺爪哩!滚,不撵俺!”小娃娃虎里虎气,他很生气的,跑几步,就地上捡坷垃砸张飞,张飞撵着他娘俩,小娃娃生气了。
从神态上看,这小娃娃傻愣傻愣的,说话也不很清,就是傻的,俗称憨子。
也是,他娘是疯的,他能有多聪明。
张飞长的凶悍,又刻意板着脸,手中滴血的蛇矛不知对着憨娃娃比划了多少次,然而没用。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