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九章 象形法(三)(第 3/4 页)
问题出在地上和写字工具上。
小朋友们坐在地上,他们写字的空地,就前边那么一点地方,地上画了口,曰,日,几个字之后,就没空地了。
再写【木】的时候,只能写在边边角角,或者直接覆盖在原来的字迹上。
有的小孩子见没地方写了,就不写了。
其次就是笔的问题了,小朋友的笔是一根根柴棍,并不结实,没在地上画几下呢,就断了,无笔可用了。
教小朋友们写字,是李孟羲认为很有意义的事,并准备长久实行,小朋友们没有书写工具,得想办法解决。
笔墨纸砚,按义军现在的条件,没办法弄来的。
甚至于,很可能日后有了稳定的地盘,笔墨纸砚也不太可能供应得起小朋友们使用。
汉代造纸技术刚成熟,造纸术未发展到工艺顶峰,纸产量有限,纸价格也比较贵。
哪怕一天只给小朋友发一张练字的纸,就不会一笔小数目。
那么,军中现在的条件,有什么办法给小朋友们弄些写字的工具呢?
毛笔之类的软笔没办法,只能用硬笔。
硬笔很简单,木工营那么多木匠呢,筷子能做,做二分之一筷子长度的小木棍就更能做了,硬的尖木棍可以当硬笔来用。
而且,如果再用上兵法上的攻心之术,即心理战术。
可以让木匠们,稍微把小木棍做的漂亮一点,让小孩子们哪怕不喜欢写字呢,看见漂亮的木棍笔,就想拿着画两下。
需要额外注意的是,小朋友拿着东西都不知道危险,虽然是硬笔,但是不能像铅笔那样,做的太尖了,容易伤到人。
可以把笔,做的秃一点,就安全了。
笔有了,写字的纸,李孟羲也想起来该怎么弄了。
想起《英雄》这部电影,秦军攻城,城中赵国人在箭雨中写字。
镜头就是,身着红衣的赵国人,手拿芦苇杆,在铺平的沙子上写字。
可以照搬。
让木工营,做一些小小的盛放沙子的方木盘,木盘不用太大,对小朋友来说,大了不好用,小了不能放在膝盖上,也不好用。
大致,应该四十公分长左右的木盘就可以了。
盛沙的木盘深浅的话,应该一个指节,两三厘米深就够了。
然后,应该还给每个小朋友配发一块“橡皮”,即,写完字,用来把沙子上的字迹抹平的小木板。
如此,有笔,有沙盘,有抹平沙子的工具,写字的工具齐全了。
李孟羲往下扫了一眼,本来只二十来个的小朋友,然后被各自的家长塞过来,最后所有小朋友都挤过来,乌泱泱一大片小朋友。
李孟羲自感力有所不能及。
虽然他上过学,上学的时间还不短,但李孟羲从没有学过如何去教学。
小孩子百十多人,哪怕再好的老师,精力有限,也没办法教这么多人的。
分开教?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