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一章 木炭脱色法(第 2/4 页)
军纪乃是,军中任何人等,不得私下求购或交易鸟雀。
这一条军令的内容是,任何人,任何战兵,任何巡逻骑兵,任何巡逻士卒,包括民夫们之间,任何人不得向他人求购鸟雀。
不是价格问题,假定场景,一只斑鸠价值为粮食二斤,然后有一战兵百夫长馋肉了,想过来以四斤粮食的高价把肉换走,那么于民夫个人,会很愿意拿肉换粮的。
百夫长得肉,民夫得了粮,各取所需,都很开心。
放开了交易,这很好,但是,问题就出在交易本身。
假设一民夫幸运的抓到了一只斑鸠,然后一穿甲挂刀恶声恶气的百夫长过来,冷冷的说,“买斑鸠,一斤粮换斑鸠,换不换?”
这时,虽是交易,可民夫惧百夫长权势,又本着多一事少一事的想法,忍下委屈,只能换了,一只斑鸠,换了一斤粮,亏死了。
理想状态下,交易能讨价还价,进行交易可以互通有无各取所需,这不无不可。
然而实际情况很复杂,讨价还价这么简单的条件就很难保证。
所以,军中令,任何人不得私下交易所捕鸟雀,怕的就是某些人以权欺压。
此一条军令,渊源已久,乃是早前行军之时,每扎营,民夫散出采集,有时会在草丛里碰到兔子,当时李孟羲就恰好撞见,一民夫抓到兔子,骑兵什长两眼放光的过去说拿一斤粮食换兔子。
当时便是,那民夫犹犹豫豫心不甘情不愿的把兔子递给骑兵。
要说,这算是自由交易,一个愿意换,一个愿意给粮,为何不可?原因就在,虽是自由交易,但是双方并不是心甘情愿的交易。
一骑兵什长,骑着高头大马呼啸而来,居高临下威风凛凛的马鞭直指兔子,说换兔子,这算公平交易?这算以势压人。
当时李孟羲亲见此一幕,故,直接就掐死了军中所有交易活动,并严令规定,任何游骑,只有巡视防备勐虎豺狼的职责,不得向任何一个民夫求购野物,哪怕一根野菜也不行。
当时对巡狩游骑的限制还不止这些,还有游骑只有巡逻之职,不得下地采集,不得追赶野物。
不然,堂堂一个骑兵,仗四蹄之快,一骑绝尘的冲到民夫前边把野菜全给刨了;或者,民夫好不容易追一个野猪追了半天眼看把野猪追上了,然后游骑想抢,骑着马嗖的冲过来,截胡了。
外出采集的规矩,民夫之间的规矩,谁抢到就是谁的。
按这个规矩,游骑抢到了野猪,那野猪就是游骑的。
可,这合适吗?
堂堂一骑兵,不管是跟民夫们抢野菜,还是截胡野猪野兔,太掉价,太不地道。
再者,民夫外出采集时,因何要派游骑巡视,是要防备可能突然跑出的勐虎豺狼,一旦有危险,游骑就要杀出去跟勐虎搏斗,这是游骑的本职。
要是游骑忙着去抢野菜,忙着去追兔子,万一有勐虎出来,游骑支援不及,稍耽误下就是几条人命。
故,当时对游骑的限制极其严格,游骑除了巡逻,别的什么都不能干,哪怕是兔子从脚边跑,都不能去管他。
追兔子,那是民夫们的事。
当时对游骑和巡逻队伍的各项要求,现在驻扎了,要求依然如当时一样。
民夫们可以拿簸箩捕鸟,游骑要四处巡查状况,要防备可能出没的野兽,甚至可能会有敌情,故,游骑与斥候只能谨守本职,不能分心他处。
巡营结束,李孟羲回到巨鹿城。
城主府,关羽这几日醉心于造纸之事,今日亦不例外。
因为李孟羲要继续改进技术,没打算大量生产的,李孟羲没计划开始,关羽便不能开始。
关羽不能支锅煮浆,便拿着做好的那些不多的纸,一张张给压平,把纸压了一遍又一遍,宝贝的不行。
李孟羲巡营回来后,凑到火边烤了会儿手脚,看着关羽埋头理纸,李孟羲道,“关将军,某又想起一法。”
关羽闻言立时看来。
“木炭。”李孟羲指着火堆中的炭,“木炭可脱色,将木浆过一遍,其中杂色当能祛除。”
这个活性炭漂白方法,不是李孟羲临时想的,是他昨夜就想到的。
方法出自李孟羲之口,关羽毫不质疑,只是李孟羲说炭能除色,关羽略疑惑。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