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六章 合围,成(第 2/4 页)
故,骑兵持火四角定位法,虽能用,但危险。
关羽眉头紧皱,只觉麻烦无比。
“……用绳如何?接续长绳,定位官军营寨四角之后,长绳自东拉向西,自南拉向东,一字拉开。
而后,纵是无火,士卒摸黑循绳,亦能摆起车阵。”
李孟羲听明白了关羽说的什么,关羽说的,跟拿石灰撒线一样的标界法,不同的是,关羽没用石灰,而是拉阻拦索。
士卒不用看的见,不用有光,摸黑朝前走,碰到绳索阻拦,就是应该立下车阵之处,于是,停下便可。
“那便需要极长绳索。”李孟羲点了点头,看向关羽,道,“车阵处无有明亮火光,做长索艰难,还是在营中做好绳索,再带去为好。”
关羽点头,同意李孟羲的建议。
而后,李孟羲在军中找长枪,找绳子。
然后,因为不知道到底怎么做长绳合适,李孟羲不得不临时实验。
长枪两根,刺在地上,约莫是,中隔三丈。
以李孟羲的理解,两根木杆之间栓绳子,因绳子自身有重力在,如果距离远,则绳子势必中间下坠。
故,两杆间距,不能太长。
又有,若间距太短,一则工序是麻烦,二则,浪费绳子。
李孟羲便选了三丈间距。
再考虑到,绳索其实是定位的阻拦索,不能太高,太高,高过头顶,人摸黑过去,不知绳子在哪。
也不能太低,太低贴地,说不定一脚迈过去了,也不知绳子在哪,说不定绳子太低,会被绊倒,人一倒,把绳索也拽倒,就毁了一连串绳索。
李孟羲曾推算过绊马索最合适高度,绊马索最合适高度,应该以能恰好卡住战马小腿为主,此高度最容易使战马摔倒。
要是低一点,战马一跃而过,高一点,高到战马前胸,战马直接冲撞过来,把牵绊马索的士兵都给带飞了。
当时弄明白的问题,现在要做拦人的阻拦索,李孟羲知道最合适的高度该如何了。
与绊马索不同,绊马索要把马绊倒,一会儿要用的阻拦索,则反而要避免让人摔倒,因万一摔倒,就是一连串事故。
故,绳索应该是当胸高度,也就是,大致五尺半到六尺。
绳索绑好,系在枪杆上,然后应该是把枪往地上刺,给固定住。
于此时,李孟羲发现,枪虽能刺进泥土里,但是刺不很深,得需要锤子。
不用锤子,拿盾就可以,一面大盾,哐哐的拍,比锤子好用。
问题还有,枪的高度。
枪太长了,拿盾从顶拍,够不到。
如果是骑着马,高度好像够了。
另外,枪可以选短一点的枪。
李孟羲再下令,令尽取军中短枪。
命令下达,各方统力,短枪逐步汇聚过来。
战兵们帮着把绳索和长枪给绑起来。
因不知到底多少够长,李孟羲就令人,不停的绑,等到绳索和枪绑的卷起来有一大捆的时候,停下,再绑另一捆。
两枪之间,绳索三丈,一捆若五十一杆枪,则总有长度便为,一百五十丈。
一车大致可拉枪索四捆,凑够一车,交于关羽,关羽带着人,带着枪索走了。
——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