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第三百四十七章 观屠夫解牛(第 2/4 页)

    这就有意思了,并不认识,别人割坏了牛皮,老屠户看不过,对人破口大骂。

    按说,这牛又不是你的,割坏管你毛事,要你多嘴?

    李孟羲目睹了口角发生到结束的全过程,他觉得有点意思。

    有点口角,有点冲突,有点争吵,也总比麻木不仁的好。

    反而,要是屠夫们来宰牛应付事儿一样,牛皮管他烂不烂的就往下剥,赶紧把牛宰完想完事,这才是麻烦呢。

    一般呢,部分有本事的人脾气大,李孟羲认为,脾气暴躁的那个八字胡精瘦老人,就是今日这二三十个屠宰匠中,屠宰技艺最精湛的人。

    而在接下来的后续观察中,验证了李孟羲的想法。

    但见老屠户下刀利索,干到兴起,还挥手赶人,让碍事的人一边去,别挡着。

    因为他年纪大,别人只能忍让。

    李孟羲觉得,又一个人才,被发现了。

    认真想来,在军中,屠宰技术熟练的屠夫有可以用的地方,主要用到的地方自然是宰杀牲口的时候。

    屠宰牲口需要一定的技术力,熟练的屠夫能够在把牲口解完之后,得到相对完整的皮子,牛筋等。

    不管是牛皮还是牛筋,都是珍贵的战略资源。

    牛皮可用于制作皮甲,牛筋是制作弓箭弓弦的重要材料。

    除了可以得到原材料以外,更重要的是效率。

    让没有屠宰经验的人去处理牲口,可能忙活半天都料理不完,毕竟一一头牛,大几百斤呢,用刀斧蛮干,剁上半天,牛还是牛,并不会变成肉。

    古有庖丁解牛之说,故事是说,有一个叫庖丁的人,宰牛技术非常精湛,其能做到每下刀,必从牛骨的的缝隙中切入,于是,其宰牛刀用了十几年,刃口仍新。

    而技艺不精湛宰牛不得其法的人,一把刀用不上半年就坏掉了。

    这就说明,屠宰技术是高是低,对屠宰速度和成效的影响极大。

    技术高超的屠夫,能很快把一头牛解完,并分成容易携带的小肉块。

    而技术若不够好,解上一头牛,得费老半天时间,而且分完的肉块筋头巴脑的,要食用的时候,还得再次加工,又浪费了时间。

    战争规模大了,一场大战,战场上的死马不知有多少。

    战后打扫战场,马尸什么会被作为战利品带回营中,如果时间不充裕,打扫完战场第二天就得转移,整匹的马尸不便运输,那该怎么办?肯定是得连夜把马匹宰成小的容易携带的肉块,几百斤的马,分成小的肉块之后,分散成几十份,随意找一些士兵,背着就能走了。

    因此,在特定的情况下,常备一支专门的屠夫队伍,很便利。

    如果没有事先把屠户编成一伍,突然一仗大胜,打扫战场时收获了众多马尸,此时再临时找屠夫,一是浪费时间,二是还不一定能找的到。

    毕竟专业的屠夫不像会编筐手艺的匠人那样普遍,还是比较稀少的。

    大约到了上午十点多的时候,屠宰匠们把牛解的差不多了。

    剩下的过程就是繁琐的剃肉剁肉过程,因为没有桌子之类的地方作业,李孟羲见屠夫们拿着刀斧把架子吊着的牛架的一块肋排块肋排的往下砍,显得艰难无比。

    如果有一张桌子就方便多了,大块的半拉肉排放在大桌子之上,拿斧头咔咔一顿剁,不一会儿就能把肉分好不是。

    李孟羲想了一下,突然想起,好像高架的家具,比如八仙桌之类的,汉代是没有的。

    不过,桌子结构那么简单,以木匠营现在的人力,做几张桌子不是大的问题。

    脑补了一下,因为要屠宰的大型牲口,骡子,黄牛,还有死去的战马之类的,体型比较大,桌案做的大一些才比较好用。

    可是军中运载条件有限,桌子的大小还应考虑到板车承载的极限,太大的桌子放在板车上就不好固定了。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最近更新 骗了康熙 谍影:命令与征服 我在现代留过学 活埋大清朝 三国模拟器:这个马谡太稳健了 某霍格沃茨的魔文教授 大清要完 晋末长剑 我的谍战岁月 机战:先驱者的归来 不是吧君子也防 大唐腾飞之路 寒门崛起 万历明君 红楼琏二爷 大明烟火 机战之无限边境 说好的文弱谋士,你一人战三英? 蜀汉之庄稼汉 北齐怪谈
最多阅读 晋末长剑 全世界的醋都被你吃了 北齐怪谈 诸事皆宜百无禁忌 小老板 折尽春风 万历明君 沉溺 斗罗大陆续史莱克七怪成神之路 风声 世子妃 三国之开局诛杀大耳贼 秘密部队之龙焱 谍影:命令与征服 穿成反派总裁小情人[娱乐圈] 红楼琏二爷 重生之民国元帅 沉香雪 大清要完 斗罗之墨竹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