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三章 以“青巾”为号(第 2/4 页)
(一辆板车,同时可搭载十人歇脚。)
(即,一辆车,可管十人。)
(即,一辆车,可满足,六百人人口的搭载歇息需要。)
(军中民夫算九千,除六百,得十五。)
(现有车五辆,还缺十辆。)
一番心算之后,李孟羲提笔又写。
“民夫(特指黄巾流民,民夫与民夫也有不同,由黄巾流民构成的民夫,与从百姓中征兆的民夫,人员年龄分布差别很大),每六百人,配收容板车一辆。”
“待收容队车辆满配之后,再分配伤兵营,再分配妇孺营,再分配辎重后队,最后,分于民夫营。”
杂七杂八的写完了,兵略相关为重点。
李孟羲在麻布匹上,画了一道杠,重点标记,以做区分。
“初练兵,略悟练兵相关。
其一,兵员选拔之要,古来言说纷纷,有说秦地兵耐苦战,有说矿工众合而耐劳。此有时代之局限,皆不足学。
纵是烂铁,也能炼成精钢,不制于地域,不制于兵员,此方为练兵强法。
其二:兵员自然择优拔良为要,然,即兵入营中,便为军中一士,不可因其愚笨迟慢而弃之。
不抛之,不弃之。
若今日弃愚笨,明日弃迟慢,三日弃力小者,四日弃目近者,若有朝一日守城苦战,需操练民夫迎战之时,只有愚笨迟慢力小目近者,如之奈何?
再者,练兵之旨,在于成兵,使愚笨成兵,使迟慢成兵,力小目近者,皆成兵。
若不然,只留聪慧机灵力强且目远之人,此聪慧机灵力强目远之众,又何须再练?立能战矣!”
“其三,队列为军阵强盛之基。
昔闻,队列齐整之伍,之所以强劲,在于纪律。
今悟,纪律一词,笼统概括,未直指关键。
队列关键,简明述之为,队列齐,后排不踩前排脚,就无人跌倒生乱,如此而已。”
写完了,插在车厢旁的火把丢在地上,滚了两圈,踩了几脚,灭火睡觉。
——
开始练兵的第二日,又至傍晚,不用李孟羲再亲自忙碌,刘备就帮着带人找了块空地,四周插上木桩子和火把。
练兵很重要,因为兵力不够。
但还有更多的事,比练兵更重要。
教学工作,即,教战兵们学习知识。
自军中扫盲的机制开展以来,先后经历了好几次变革,第一次改变是,奖惩制度,着眼于各百夫长,杀鸡儆猴,激励学风;第二个变革是,人手有限,对所有战兵千把人开展教育,力有未逮,故,只教军官,由各什长伍长再教授普通士卒;第三是,令学的快的人充任教师,教导学的慢的人,这样就让李孟羲和关羽刘备得以分身;第四次变革,李孟羲觉得战兵们学习能力不同,有快有慢,于是,设立了分班制度。目前数学学习,加减乘除四则运算,按难度梯度,分了五个级。
到此,义军推广知识的效率,已早非当初,有了一个强大高效的机制。
得教文字了,李孟羲想着。
天未完全黑下来之后,李孟羲来到练兵点。
刘备早把人纠集在一起了,就等李孟羲前来。
李孟羲到了后,便首先,清点下人。
这一清点不要紧,李孟羲发现了幺蛾子。
人群中,见一左脸一大块青记的人。
李孟羲看向此人时,此人目光躲闪。
李孟羲只和四十青壮只接触了一天,要不是此人长相太突出,李孟羲还真察觉不出来,昨天并没有这个人。
李孟羲当时就想把那人揪出来,可是吧,骂人张不开口。
于是,李孟羲若有深意的朝刘备跑了过去,走远嘀咕去了。
李孟羲刚转身,那个脸有青记的人,悄悄摸摸的退了出去,跑了。
“玄德公,昨天咱选的新兵是多少?”李孟羲问。
“不四十个?”刘备答。
“那你再查查,现在来了多少?”李孟羲忍俊不禁。
刘备一查,好嘛,查得,四十六人。
多出来六个人。
刘备气笑了,指着青壮们笑骂,“谁不是昨天选的人,滚出去!”
几个浑水摸鱼的青壮,灰溜溜的跑出去了。
事情是这样的,选矿工的时候,民夫就想浑水摸鱼。
今日,刘玄德去民夫营,叫昨天练兵的人出来走。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