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一章 一步之谋(第 2/4 页)
城门被撞破后,是第三个过程。
那么攻城椎是大点好呢,跟城门洞一样宽,可以替攻城椎后的人遮挡来自城门里的攻击;还是窄点好呢,可以让我方攻城椎缓慢前进之时,攻城之士同时从攻城椎两边向前杀出。
到底,哪种情形更好?
若是大城,城门洞应该很宽,或许无法做到和城门洞一样宽的攻城椎,但这不是问题,可以数个攻城椎一起推进去砸城门,几辆攻城椎并排完全可以把城门洞堵满。
李孟羲一个人站在城门洞中,对城上城下的厮杀声充耳未闻,他眉头紧皱,小小年纪,脸上浮现着和年龄完全不符的认真。
李孟羲在脑海中推演着画面。
画面一:
如果我军攻城和城门洞一样宽,那么砸破城之后,画面是这样的——城门砸开后,两军在城门洞中碰面,有着攻城锥的格挡,双方谁都无法攻击到谁。
所以攻城方会拼命推着攻城椎往里边推,守城方会拼命往外推。
自然,在这角力之中,比拼的是力气和人数,谁能推过对方就赢。
想到这儿,李孟羲突然想到,可以给攻城椎加个棘轮,棘轮这玩意儿是定向活动装置,车轮向前转能撞,向后推就卡死了。
所以有了荆轮,向前推阻力是滚动摩擦,敌军想把我们的攻城椎往外推的时候,他们的阻力是滑动摩擦。
滚动摩擦一般约为滑动摩擦的三分之一左右。
也就是说,小小的一个结构,让我军瞬间有了三倍于滑动摩擦力的人力优势。
荆轮这玩意儿春秋时期就有,能做。
就算难做,前边说过,准备的是成品车轮,直接做好,攻城的时候用,不会耽误时间。
李孟羲认真在心里记下了棘轮这个小构造,准备有空就找人做吧。
然后,画面二:
若攻城椎比城门洞过道窄很多,双方士兵可以从攻城椎左右向对方厮杀,这种情况下,与攻城椎本身的关系就不大了,而应该考虑士兵的武备和战术安排,看在城门洞的狭小空间之中,是用长兵好,还是用短兵好。
这跟攻城类似,都是狭小的空间了。
李孟羲想了好久,站着跟木头一样,刘备来了他都不知道。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