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章 豆腐、鸡胗和芋泥,太卷了(第 2/3 页)
美食作家柳荫曾经在自己的书中描写过文思豆腐,对文思豆腐也有一定的研究。
“文思豆腐”是淮扬地区一款传统名菜,它始于清代,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据《扬州画舫录》记载,乾隆年间,扬州梅花岭右侧天宁寺有一位名叫文思的和尚,善制各式豆腐菜肴。特别是用嫩豆腐、金针菜、木耳等原料制做的豆腐汤,滋味异常鲜美,前往烧香拜佛的佛门居士都喜欢品尝此汤,在扬州地区很有名气。
据说当年乾隆皇帝曾品尝过此菜,还一度成为清宫名菜。因该菜为文思和尚所创,人们便称它为“文思豆腐”,一直流传至今。
从民国初期到30年代时,此菜在江南地区也很有名,不过其制法与清代已有所不同,厨师们对用料和制法作了改进,使其烹调更加考究,滋味更鲜美。
此时,沪市一家酒店里,笔记本电脑前的吕小燕,正在收看《星厨光临》的网络直播。
当机位切换到文思豆腐的画面时,吕小燕点了点头对老伴说:“虽然玉楼东有淮扬菜的传承,但这个左老板选择了淮扬菜中的文思豆腐作为表演菜品还是让我比较意外的,不过百多年的传承了,他竟然没把这部分传承丢掉,难得难得!”
老婆婆笑着对吕小燕道:“怎么,害怕小五输了?三套鸭,我记得利群这道菜可是练了半年,才熟练掌握生出骨的吧?”
吕小燕笑了笑:“随他们吧,赢了挺好,输了也没什么!我想让陈阳去参加节目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哦?你还有目的?”
吕小燕点了点头:“厨师不能闭门造车,还是要多出去学习交流,开阔眼界,你看……这位鲁菜师傅的绣球鸡胗,将鲁菜中的刀法运用和成菜造型完美结合,你看着吧,就他这刀法和修型,等一会炒出来,那鸡胗真就像一个个小绣球一般。”
会场中,镜头正给向了吕小燕口中的鲁菜师傅。
刚刚没有拍到这位师傅时,他将大约一斤左右的鸡胗里的黄皮一个个撕掉,然后从中一切两半洗净。
接着用刀在每隔半分的宽位置剂出十字花刀。
所谓的十字花刀很多没做过厨师的朋友可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但一说爆炒腰花很多人就有直观的印象了。
这时,画面正好对准这位鲁菜师傅处理最后几个鸡胗。
只见他刀速很快,先是在鸡胗上横切十几刀,接着又将鸡胗倒过来,垂直90°再切十几刀,不一会儿就把砧板上的鸡胗全都处理完了。
这时,他一旁的助手帮忙烧开了水,只见那师傅将鸡胗倒入沸水中汆烫一下后就捞了出来。
刚被笆篱捞出的鸡胗展现在镜头之下,全程观众倒吸一口凉气。
好家伙,一颗颗鸡胗变成了一颗颗绣球,或者用一只只蜷缩起来的刺猬形容更为恰当。
-->>(第 2/3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