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回 搞点事情(第 2/4 页)
这周是小周,陈长江和方玲玲没回小城,就在省城过一天的周末。
头天晚上在五星级酒店住了一晚,嗨嗨皮皮的交完了存货,第二天中午在姨妈家吃饭——姨妈要求陈长江必须经常把玲玲带过来,她很喜欢这个准“外甥媳妇”。
吃完饭,下午陈长江带着方玲玲前往城里著名的“传呼一条街”——太森南路,他想买个手机。
他实在是被传呼机折腾烦了,学校里天天公话都得排队,遇到那煲电话粥的等到快熄灯都不放电话,后面排一串怨声载道,脾气爆打起来的都有。
他和方玲玲虽然还有“蝴蝶”可以留言联络,但是得背着人,不然被看见跟“蝴蝶”说话是很让人奇怪的事情,晚上和方玲玲道晚安都得蒙着被子偷偷摸摸说。关键除了她能随时通话之外,其他人传呼打过来他都得找公话去回,学校说了给每个寝室装电话半天也没动静。
陈长江记得这会已经有小巧的手机上市了,诺基亚2110就是今年推出,原来那种大哥大他实在是没兴趣用,这年头也只有老板才用那玩意。他认为小的、能揣包里的那才叫手机。
说是“传呼一条街”,其实应该叫“通讯工具一条街”,只是因为传呼机是这年头的主流联络工具,所以卖传呼机的多,其他通讯产品这条街上基本上都找得到。
现在一台不带汉字显示的传呼机几百块,有汉字显示的上千,结合这年头人们几百到一两千的月收入,不比苹果便宜。
而手机就更贵了,陈长江上辈子直到2000年才有了第一部手机,1994年买手机他都不知道是什么价。
连走了几家铺子,别说什么诺基亚,好多都没卖手机这项业务,直到进到一家规模看起来挺大的铺子,才打听到他们可以办。
但是被问话的这个营业员态度实不怎么地,当然,也不是针对谁,这年头很多营业员对谁态度都一般,何况,眼前这俩年轻人实在不像能消费得起的。
“多少?三万二?抢人啊?”
陈长江一听手机的报价,疯都要疯了,一款在他眼里老得不能再老的机型,办下来居然要三万二!还没现货,只能交一半定金,还要等电信局那边把号怎么“烧”进系统里才能把货拿过来,连卡都没有,搞不懂。
“你以为哦!”那店员不屑地笑了下,多的话也没说,反正那意思就是你知难而退吧孩子。
三万二什么概念?这年头很多工薪阶层十年都不一定存得下这么多钱,80年代万元户就是有钱人。90年代涨十倍,十万元户就可以了,这一部手机能顶中产阶级资产的30%!实在难以想象。
难怪不是西装革履一副海外华侨扮相的来问价店员都不爱搭理,一百个也不会有一个掏钱买的。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