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5——308 最后一次(第 2/4 页)
故家臣团早对武田信虎的新构想甚为不满。
面对家臣的反发,武田信虎只有用威吓及强势来抗衡————
这大概就是【乡下人】的通病,只懂得舞刀弄枪,学识和修养都太少了,缺少必要的政治手段,而且,他的人格魅力远远赶不上儿子。
可是,家臣团早把他们的利益投资在晴信身上,希望他早日代替武田信虎,以回复他们的利益及权势。
诸如坂垣信方等大臣都支持晴信为家督,反对立信繁为嫡的构想,事实隐含政治斗争的意味。
从此来看,二儿子信繁被武田信虎拥立,事实上是因为信繁自小为武田信虎所影响及溺爱,另外他也就是较少被家臣团影响,武田信虎故把信繁作为他的政治理想的延续,抗衡家臣团保守的利
益主义。
武田信虎、晴信之间的对立,实际上是新、旧政治理念的斗争,最后,由于家臣的帮助,武田信虎最终失败,也做就家臣团的胜行,成为武田家灭亡的祸根。。。。。。
在武田晴信当政的初期,晴信并不是万事独断的,由武田信虎的失败来看,家臣团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也就是合议制的长久延续。
事实上,在武田信玄的统治期间,除了个人的政治魅力外,也是因为对合议制的妥协,换来家内的稳定。
同时间,由于家臣团强调功利主义,武田信玄在武田信虎败走后,面对非常困难的环境,信浓的豪族们早就不满被武田家压制,只是因为畏惧武田信虎的强权才不敢反抗,但是现在【虎爸】已
经出走了,上面的压力没了,自然纷纷起兵反抗。
于是,信浓控制权得而复失,而且面对家中残留的亲信虎派的反抗,做成武田信玄及一众家臣团主张【全方位进攻膨胀】战略。
从正面来看,武田家的领地是扩张很多,但从负面来说,此举非常浪费时间,同时也换成家臣团贪得无厌的现象,也使家臣团为个人的利益而好战的情形。
最明显的事件,就是【义信事件】。作为第一继承人的武田义信自杀,不单是因为家督争夺战,同时也是因为义信派主张北进政策,与武田信玄上洛行王道的思想相违背。
武田义信背后,就有一群家臣团支持,义信的叛逆,某程度上是武田信玄当年的重演,故武田信玄为此的确做出不少调整。
单从这些现象来看,武田信玄不能及时上洛,不单是与老冤家上杉谦信的大战所致,根本的原因还是打从武田信虎败走以后,武田家的势力不加反减,大大增加武田信玄西上的障碍,这与家臣
团的关系殊大。
武田信玄在晚年明白到当年武田信虎面对的问题,就是家臣团与家督之间的利益矛盾。
为此,武田胜赖的出现表达了武田信玄的立场。
所谓义信之死全因武田胜赖,这实在是家臣团为自身利益的一个藉口而已。
事实上,义信与武田信玄的对立,并不轻易化解,在政治思想及政治架构上,武田信玄面对与当年自己一样的义信,如依旧妥协,武田家的宗家地位将荡然无存。
武田信玄立武田胜赖的原因,其中一点最重要的,就是因为要明示主家强势的主张,即使家臣团与武田胜赖对立良久,武田信玄也非常坚持,或者只以信胜来作为折衷的一个方法。
事实上,武田家内的对立已渐见明显。
武田信玄死后,大多把武田灭亡的矛头指向武田胜赖。
其中最烈的是武田胜赖违反武田信玄的三年之约,这在《甲阳军监》内有明确记录。
可是,军监是否可信是一个问题,而且,就当时情况来说,三年之约是不切实际的。
成功与否己是一个重大的疑问,如把责任全推向武田胜赖,这并不是公平。
而且,武田胜赖在武田信玄死后到灭亡的十年间,武田家的力量远比武田信玄时代高,而且武田胜赖的前瞻性也比武田信玄广阔,不仅积极加强城下町、商业的发展,也同时建设关东的反织田
阵营————
当然了,从现在的角度而言,因为财政困难的关系,无论是经济还是外交,他做的都不算成功。
不过这是另外一回事了。
另一方面,【四虎子】也就战略考虑上于信浓建筑新城。
这一切一切,都表明武田胜赖并不是在浪费时间,他看待问题比他的父亲还要深入。
但问题是,武田胜赖与家臣团之间的矛盾早已白热化,做成相互矛盾,对武田胜赖的改革做成大障碍。
再者,武田胜赖从一开始即被家臣极力排斥,两者之间势力水火。
这显然是甲斐家臣的排外心理,也是【山区人民】的必然现象,对来自诹访的四郎武田胜赖,更是处之于仇敌,武田胜赖也同样如此,这正是武田家未能组织新力量对抗织田信长的一大原因。
而武田信玄未能在任内改变的一个现象。
为此,武田胜赖从岳父兼死敌织田信长的绝对权力架构中,明白君主集权的重要性而积极模仿。
但由于家臣团一向强调自身利益主义,做成武田家内步伐不同调,也做成家臣离异的先兆。
人说信长得知武田信玄死后,武田家必亡的推断是因为武田胜赖的无能,事实上并不是如此。
反而笔者认为织田信长指出的是武田家内的矛盾表面化,从前依靠武田信玄平衡的而隐藏的问题,也在武田信玄猝死后立即暴现。
木曾义昌、小山田信茂、穴山梅雪纷纷寝反,这都是织田信长分析之后作出的对策,同样,眼见谱代家臣与宗家的利益不同,武田胜赖也好像祖父武田信虎一样,起用信浓众,取代谱代众。
这可谓讽刺,早在三十年前的动作,却在灭亡寸前再被提用。
长筱之战大败,多名谱代大将自杀败亡,有些说指马场、山县等为武田信玄而死。
但事实上,这可有值得考虑的地方。
首先武田家内部都沈醉在武田信玄时代的神话,对骑兵队过分的高估,也对火枪队的能力评价过低,做成空前的大败,这并不单是武田胜赖的责任,同时也是家臣团的大责任,也是表达了家臣
与武田胜赖之间的矛盾已是不可开解的。
就武田胜赖的败亡来看,的确,武田胜赖的败亡并不是个人的责任。
事实上,从武田胜赖上位到灭亡,也不过是十年的时间,要他一方面面对强大的织田现代化军团,又要改革父祖以来的内部矛盾,十年的时间实在不太足够,更可说是太短。
与织田信长、武田信玄作比较,武田胜赖成长的时间也远远的短暂。
武田家的失败,可谓【结构性】的,决不是武田胜赖一时能改变的。不论武田信虎、武田信玄及武田胜赖都曾经尝试把家臣团的外伸、半独立的现象改造,以达致君主专权的中央集权架构,但
武田信虎因急进,且家中保守势力太强而失败。
武田信玄在晚年也曾尝试作出调整,但最终未能成功,而到武田胜赖的时代,问题在内外因素下更为僵化,最终失败、灭亡。
【人是城池,人是垣】的武田家,事实面对的正正是内部的不和与矛盾,打从武田信虎时代就出现,但武田信虎不但不能成功,反而被塑造成【**】的甲斐馁虎,被家臣及嫡男赶离故地,从
前努力打造的政治、军事构想,也被家臣团的短视及自私而断送,实在令人感慨。
成就武田家伟业的武田信玄也在家臣团的压力下努力奠立自已的地位,但在过度的膨涨政策下,反而做成家臣成为半独立大名的现象,做成死前早有崩溃的先兆,同时也把此烂摊子交到武田胜
赖手上,即使武田胜赖奋力改变,也最终亡在谱代家臣团手上,而且被鄙视为败家子,实为不公。
在历史发展的大角度来看,武田家的灭亡可能是有利于日本结束纷乱的其中一个助力。可是,要是我们以解释武田家灭亡来看,单以长筱大败,或者武田胜赖的问题来看,未免过于狭隘,同时
也有夸大武田信玄及武田二十四骑的倾向。
风林火山的神话也有值得反思的必要,以还历史的真确,以及武田信虎、武田胜赖的一个公平。
比较上杉、北条、织田三大对抗势力来看,武田家的权力结构并不特别完善,反而有点倚重个人魅力的味道,武田信玄与家臣的互信美谈,某程度上不得不指出是利益互补的一个因素,武田家
的扩张也或多或少是家臣团的私欲所引起的。武田家的灭亡,或许是被这些人肉城池、人肉石垣所困死吧。。。。。。
(上述的文章,多数来自网络,作者进行了大幅删改,勉强能算上是原创吧。)
最后再回到这本书里面。
我几乎没怎么花精力去描写武田家,开篇第一章就讲到了使明智光秀立下重大功绩的长蓧之战(过去认为明智光秀没有参与其中,西军铁炮队的总指挥是塙直政,现在有记载指出明智光秀才是
总指挥),之后断断续续的,提到了【冈崎叛乱事件】,然后就是主角也参与并且活跃其中的【武田征伐】。
不过即便是这样,我也把主要的注意力却都放到了德川家康的身上了。
不是我轻视武田家,而是我觉得,在主角的生平中,武田家已经占据不了什么地位,不值得花时间去写了。。。。。。稍微剧透一下,在接下来的章节里,我会稍微来描写一下甲信一带的风土
人情。
至于武田胜赖,则是更加悲催的连个【正面特写】都没有,我只作了他不战而逃,最后被家臣背叛,自杀在天目山的侧面叙述。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织德联军进犯甲信的时候,武田胜赖已经组织不起任何形式的反击了,而长期的苛捐杂税,也是的武田领内人心浮动,百姓怨声载道。
他毫无尊严的逃走了。
反倒是百姓们,斩木为兵,揭竿而起,站出来守卫自己的家园————
当然了,也多亏他们遇见的是以仁义著称的德川家康(是不是沽名钓誉,另外再说吧)和不怎么喜欢杀人的主角,如果是【第六天魔王】,早就把这群人往死里打了。
不过呢,他们的勇敢也没有表现太久。
当德川家康拿出粮食【救济】他们的时候,武器就全被放下了。
由此可见,百姓们真正爱的是自己的家园,而不是武田家。
仅此一点就可以推测的出,百姓们的心中,武田家早就占不到一点地位了。
。。。。。。
以前还是【少主】的时候
,天下人提起我的时候,都会用【信长的女婿】或者【明智家的二代目】————
因为那时的我,只能算是织田信长或者明智光秀的
【背景】。
即便是后来成为了家族的族长,大家也总会拿我与上述二位作比较。
是的,【二代目】总会生活在【初代目】的阴影之下。
不过这种情况终于结束了————
我用一场大型战役的胜利,宣告了【二代目时代】的到来!
大概是在过年前的半个月,明智孙四郎在下关海峡的三间口,击败了前来支援毛利家的岛津水军。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