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三百一十章 「谈箜篌」(续)(第 2/3 页)

    小箜篌,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弹拨弦鸣乐器。又称角形箜篌。是竖箜篌之一种,属于竖箜篌中的较小者。历史久远,结构简单,造型美观,使用方便。长期流传于宫廷和民间,清代失传。20世纪30年代得以复兴,80年代推陈出新,造型各异的小箜篌登上我国和世界音乐舞台,用于独奏、合奏或伴奏之中。

    图片

    小箜篌

    历史悠久的小箜篌,起源于古代猎弓,具有古代乐弓向古代乐器发展的最初型式。自东汉由波斯经西域传入我国中原后,曾在历代宫廷中应用,隋唐用于西凉乐、龟兹乐、疏勒乐、高丽乐和天竺乐中。在敦煌北魏至唐宋的壁画中,可以看到古代器乐演奏家们“竖抱于怀中”、用“双手齐奏”的角形箜篌,仍然保留有古代乐弓的痕迹,只是加粗了向上弯曲的共鸣槽。不仅拴弦方法简便,琴弦的数目也多为八弦。笔者认为:这就是角形箜篌中的小箜篌。而唐代杜佑《通典》所载:“二十有二(一作三)弦”和宋代吴自牧《梦梁录》所载“张二十五弦”,显然是角形箜篌中的大箜篌。按照事物的发展规律,一般多为先简后繁,角形箜篌也必然是先小后大、张弦由少及多。小箜篌一直流传到明末,清代失传,但在史籍中仍有记载。《清朝续文献通考》中说:“小箜篌,女子所弹,铜弦、缚其柄于腰间。随弹随行,首垂流苏,状甚美观。……按弦乐器可行走弹奏者惟小箜篌一种而已。”书中并附有小箜篌图像。

    在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的中国乐器博物馆里,珍藏着两架小箜篌。其中一架是“形如半边木梳”的小箜篌,它的型式接近于日本奈良正仓院所藏我国唐代螺钿槽箜篌残品,又与宋代陈旸《乐书》中所绘竖箜篌之一种相像。《清朝续文献通考》中所绘的小箜篌,也与这架小箜篌形制相同,是我国现存年代最早的小箜篌珍品。这架传世小箜篌,榆木制,通高80厘米、底长23.5厘米、宽5.5厘米,形如半边木梳(图)。琴的共鸣箱系在角形曲木内侧掏空,蒙以核桃木薄板而成,为一弯曲的共鸣槽,琴箱下端镶有蝴蝶形骨饰。角形曲木上端为凸螺旋形琴首,琴弦一端拴于下方横木的弦钮上,另一端系于曲形共鸣槽的背部。张有13弦,均为直径相同的丝弦,以弦长有别而音高不同。外表装饰美观,在角形曲木两侧雕刻有对称的凤凰、云头和花卉纹饰,并刻有楷书。通体无漆饰。演奏时,左手托置,右手弹弦发音,多用于古代仪仗乐队中。此琴约为明代制品。原为著名琴家郑颖荪珍藏,1958年国家购自郑氏之处,现为音乐研究所藏品。已被载入《中国乐器图鉴》大型画册中。另一架小箜篌,红木制,通高83.5厘米、底长24.5厘米、宽3.5厘米。形制与前者有所不同,角形下方的横木已扩展为窄匣形的共鸣箱,两侧面蒙以桐木薄板,右侧面置有红木条马,上嵌象牙马峰,下方置黄杨木弦轴,琴弦上端系于角形曲木右侧。张有10弦,均为同样粗细的丝弦,依琴弦长短而音高有别。琴首为凸螺旋形,通体施透明漆。演奏时,左手托持小箜篌,右手弹奏,用于古代仪仗乐队中。此琴为清代制品,原为我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程砚秋先生所珍藏,1958年程先生将其捐献国家。

    20世纪30年代初,我国著名的民族音乐社团上海大同乐会,以弘扬我国悠久的音乐文化为宗旨,曾发起和制作出143件古今民族乐器,并对20件乐器做了改革尝试,其中就有小箜篌。这架小箜篌的形式较为独特,它既不同于《梦梁录》所载的“形如半边木梳”,也不设下边的系弦横木,而是将角形曲木向下做弧形伸延,成为半圆形,外观好像在凤首箜篌下端加了脚柱,又似一只带柄的多弦乐弓。琴弦张于弓形曲木中间,依弦的长短调定音高。最外边的为低音弦,并仿照《清朝续文献通考》所载:竖箜篌,靠柄一弦有十品,弹高音弦时左捺品、右弹弦,及其附图,在最里边的高音弦处,设置了一个带品的按弦指板,扩大了小箜篌高音区的音域。遗憾的是,大同乐会所制的这架小箜篌,因历年战火或其它原因,也未能保存下来。

    80年代初,我国研制成功多种造型各异的小箜篌。苏州民族乐器一厂在1980年制成雁柱箜篌的基础上,1982年又先后研制成功两种造型不同的小箜篌。其一是由王湘设计、蒋柏松制作的手拨式转调小箜篌,琴头雕饰凤首。此琴被载入《中国乐器图鉴》大型画册中;其二是由张子锐设计、蒋柏松制作的小箜篌,吸收古代竖箜篌的造型。这两架小箜篌,均为框架式,设有琴柱,通高115厘米、宽60厘米。共鸣箱为立体式双面琵琶形,蒙以桐木面板。上方的曲木两侧设有金属弦轴。在两侧的面板上,每条琴弦下面都支有一个柱马,可上下移动,排列呈雁行,故亦称雁柱,它是琴弦振动的传导体。张有左右两排琴弦,共54条。音域A1—e3,达四个半八度。

    箜篌

    1983年8月,雁柱箜篌设计者之一张琨应陕西省古典乐团之邀,为该团大型音乐舞蹈节目《仿唐乐舞》设计了仿唐雁柱小箜篌,由沈阳音乐学院工厂制作,使乐器与舞台场景造型、气质协调统一,反映出唐代乐舞盛况和唐都风韵。这架小箜篌,由于琴柱细微,外观和“形如半边木梳”的角形箜篌维妙维肖。通高130厘米、宽70厘米,张双排弦、56条。其结构原理与雁柱箜篌相同,但琴的各部分都做了简化,外形犹如一只跃跃欲飞的凤凰。音域由A1—a3 ,达五个八度,还可转四个主要关系调。这架小箜篌和它的演奏者刘丽,在《仿唐乐舞》中参与器乐合奏和十二个舞蹈伴奏。1984年随团参加在香港举行的第九届亚洲艺术节,并作为友好使者前往日本、西班牙、北欧等国家访问演出,各国人民纷纷为《霓裳羽衣舞》等唐代宫廷乐舞所倾倒,报界则以《失传乐器重登舞台》为题,赞颂华夏音乐文化的博大与精深。

    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常敦明、许金元设计制作的仿唐抱箜篌,以凤首龙身为饰,下方横木为琴箱,设置一红木竹纹大梁,装有固定底盘,也别具一格。

    沈阳音乐学院赵广运,也于1990年7月设计并制作成功便携式不转调小箜篌。演奏时,采用坐姿,将小箜篌立于地面或置于特制琴架上。共鸣箱抱于怀中,两手分别弹奏左、右两侧弦列,演奏技巧与雁柱箜篌相同。小箜篌已用于独奏、重奏、器乐合奏或为歌舞伴奏,既可弹奏悠缓的古典曲调,又可演奏现代快节奏的乐曲。创作和改编的小箜篌独奏曲有《唐宫夜曲》、《梅花三弄》、《渔舟唱晚》、《思凡》、《宫女怨》和《宫宴乐》等,重奏曲有管子、箜篌二重奏《阳关三叠》、《曲江随想》和箜篌、笙、管子三重奏《凉州散》等。

    双排弦箜篌

    双排弦箜篌,是我国新型弹拨弦鸣乐器。在箜篌流传近两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它一直沿袭着传入时的结构和外貌,但这种现象,终于在20世纪70年代被改变了。乐器制作家韩其华在箜篌领域中首先创制成功双排弦箜篌,不仅使箜篌的结构和演奏技法有了长足发展,同时也使箜篌的外观焕然一新,在音响效果上,也具有与众不同的风格,已用于音乐实践中,并首次在电影音乐中启用箜篌。

    1958年,沈阳乐器厂民族乐器制作家韩其华,开始了对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乐器遗产——箜篌的发掘工作。他先后查阅有关史籍和资料七十余件,收集箜篌图样五十余幅,走访与调研了国家文化保护科技研究所、故宫博物院、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所(即今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和北京乐器研究所等三十多个单位和老一辈音乐家、乐器制作家,从而对箜篌的历史状况有了较深刻的认识。

    1963年,韩其华完成了第一稿箜篌的设计和制作,但未能收到理想的效果。1975年后,他又进行了第二稿和第三稿的设计和制作,按照他自己制定的“一仿、二改、三创”的原则,不断在发掘和研制工作中取得成果。1978年,韩其华历经二十年的研究、探索和试验,终于完成了他的第四稿箜篌的设计和制作,创制出崭新的双排弦箜篌,为我国的乐器事业发展作出了贡献。

    这架双排弦箜篌,通高175厘米、底长85厘米,在低音弦一侧设有琴柱,为框架式竖箜篌。共鸣箱依照竖琴而制,琴头及弦轴板上方,雕刻着一支欲飞的凤鸟,并作“凤回首”状(图)。张有琴弦88条,分两排装于弦轴板与琴箱之间,每排44弦,每两条对应的琴弦发音相同,即44音,音阶按C大调七声音阶排列,音域D1—e4,共有六个八度。弦列中G—e2为压颤音区,这里采用了“杠杆传导两弦兼用”的设计原理,构造非常独特,它通过杠杆装置,使同音的两条弦张力相等,当弹奏左侧琴弦时,也可同时按抑右侧琴弦,使左侧琴弦的张力也随右侧弦相应增大,从而获得像古筝那样的压颤音效果。韩其华首创的这种带有杠杆压颤装置的箜篌,具有较丰富的表现力,除可采用古琴、古筝和琵琶的演奏指法外,还吸收了竖琴的演奏技巧,可以演奏中外乐曲,尤其在演奏富有浓厚民族风格的中国乐曲时,更加优美动听。纪录影片《云岗石窟》音乐中有一段箜篌独奏,就是用这架双排弦箜篌演奏的。在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的中国乐器博物馆中,陈列着一架双排弦箜篌。松木制,通高188.5厘米、底长57厘米、宽13厘米,低音弦一侧设有方柱形琴柱,为框架式竖箜篌。共鸣箱为斜式窄梯形,它与角形曲木形成凤尾状,其上开有两个金钱眼状音孔。曲木横梁上置有硬木弦轴,横梁下方设有一根扁横木为条马,两边为马峰支撑两侧琴弦。张有双排弦71条(左35条,右36条),高音弦一侧不设按弦指板。琴首平顶、无饰,通体髹棕黑色漆,描绘金凤。演奏时立于地面,双手抱弹,左右手分别弹奏对应的一侧琴弦。此琴为1932年李瑞林设计制作,曾由我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程砚秋先生珍藏,程先生当年演出《孔雀东南飞》时,曾将这台箜篌作为舞台道具之用。1958年,程先生将其捐献国家。

    纪录影片《云岗石窟》,描写了公元5世纪下半叶,北魏在山西大同武州山建造的著名石窟。这里有较大洞窟51个,造像五万余尊,工程浩大,气魄雄伟,反映出我国古代文化的辉煌成就。在这部影片的音乐中,《精雕细刻》一曲是由中央民族乐团箜篌独奏演员崔君芝演奏的,那浑厚深沉的低音,犹如古琴的鸣响,那明亮清脆的高音,好像古筝在“歌唱”,有时又发出流水淙淙的竖琴音响。多么美妙动人的乐声,这是箜篌第一次在电影音乐中启用,古色古香的乐曲伴着丰富多彩的画面,把人们带进那遥远的年代。

    -->>(第 2/3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最近更新 从笑傲江湖开始横推武道 彼岸之主 剑啸灵霄 过河卒 山河志异 武圣! 神话之后 仙人消失之后 五仙门 长生从炼丹宗师开始 魔门败类 修真高手的田园生活 玄鉴仙族 志怪书 阵问长生 叩问仙道 托身白刃里,浪迹红尘中 剑来 盖世双谐 修仙琐录
最多阅读 一念永恒 剑啸灵霄 剑来 我不想上梁山 九阴九阳 彼岸之主 武圣! 中州录 武道天途 为龙之道 仙父 卧虎藏龙 长生从炼丹宗师开始 志怪书 神话之后 我为纣王之傲啸封神 不朽凡人 阵问长生 仙逆 从笑傲江湖开始横推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