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风土人情(第 4/4 页)
桌上的人都点头,这样的事情不是没有过,有时候考察古墓,到了古墓根本进不去,棺材和死人还没处理完,
所以要等一段时间,不得不回去的情况也是有的,业内的说法是行动不便。
司马教授可能真的是来考察风土人情的,和众多的游客一样登上了去窑厂的大巴车,大巴车有四五十辆之多,
去向不同的村庄不同的窑口,大巴车的玻璃窗上有牌子,瓷都至某某村庄窑口,李小瞳看到那八个外国人登上了
去窑厂的大巴车,去窑厂的大巴车一辆一辆的开走,李小瞳随着司马教授和其它人也登上了第六辆去往老窑厂的
大巴车,李小瞳来的目的地也要为硕士论文做准备,最好能独辟蹊径,一下子通过,也是李小瞳最头痛的事。
李小瞳注意到这里的路特别宽,来来往往的大货车一字排开能跑开八辆,而且还在修的过程中,瓷器毕竟不像
煤炭能大量的快速的产出,不存在严重的堵车状况。
大巴车听到了老窑厂的停车站点,李小瞳随着人流走了一里地,看见一片复杂的建筑,形式各异,散落在远处
的视线里,咦,另一侧,聚集了很多人,排列整齐,彩衣盛装,哇,还有舞狮子的装扮的,人流围了过去,
一个中年人拿着话筒正在讲话,今天,新窑口,乾坤窑正是点火开窑,祭祀仪式开始,讲话简单利落,一点
打官腔的话都没有,这人的话音刚落,一时,鞭炮齐鸣,鼓乐喧天,估计有十杆惊天动地的唢呐声吹出了
百鸟朝凤,九龙聚渊的韵律,李小瞳听到司马教授感慨的说道,哈哈!终于看到历时悠久的开窑祭祀仪式了!
李小瞳感觉视线受阻,绕到了人少的地方,一看站在这里的人,穿着朴素,可能是当地的村民,一个大姨
说道,喂,大妹子,今天赵大窑头真精神,头发还吹了风,定了型,真帅,说话中汽十足。
哦,原来那个人是赵大窑头,鞭炮的声音间歇,赵大窑头拿起了话筒,请圣火!这一嗓子,向打了个霹雳,
可能是把话筒的音量开到了最大,不亚于狮子吼。
一个四十来岁的男子,拿着一个瓷器烧制而成的火炬向另一侧的老窑口走去,九步一叩首,距离老窑口
有三十多米,鼓声和唢呐声还在震天和嘹亮,李小瞳看到了老窑口之外拉着警戒线,不允许踏入,真想跟着进去。
不多时,那人从老窑口出来,火炬上有火焰在燃烧,庄重的双手端着火炬走向了新窑口,新窑口的侧门敞开着,
里面放着木柴,焦煤,木柴上撒着煤油,其实这个新窑,是多功能火源的窑口,电,燃气,木柴,煤炭都可以
提供火源的窑口,那人把火炬直接送进了侧门里,瓷制的火炬根本不怕火烧,而且取来的是燃烧了千年的圣火,
所以火炬要放进去,司马教授最期待的场景出现了,翁的一下,被点燃的火焰从侧门里冲了出来,形成了一个
烈焰怒吼的巨大火球,把那个去生活的人吞没了,现场的人发出了惊叫,五分钟过后,人们拿来了救火的
水龙头,一阵狂喷,火焰缩回了窑门里,那个人已经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