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三章我辈当自强(第 3/4 页)
首先你的摆出一副大义凌然的样子,然后挺直了脖子、对准了柱子,在心里默默的找几个典故出来,才敢说犯忌讳的话。
但话说回来,天大地大,你老李最大。
虽然这这个马屁拍的不咋滴,可老李也心满意足。
自卖自夸了一会儿,老李又缓缓开口,“侯君集的奏报进京了,过完年就回京。领军巡视三十六国……不,领军巡视西域三十三国,国国俯首称臣,西域已经尽在大唐之手。朕不想让侯君集在西域,但是有密报说侯君集在大宛国附近打了一仗,屠了一座城。你说说看,朝廷对侯君集是赏还是罚?”
呵!
杜正伦在心理狠狠对着老李说了一个大大的呸字,铺垫了那么长时间,才说关键点。
“陛下,西域诸国刚刚臣服,赏侯君集的话,会寒了西域诸国国主的心,毕竟屠城……伤了人心。如果罚,开疆扩土的将士们,也会寒心。侯君集又有从龙之功……很难下定论。”
得,说了等于没说。
老李叹了一口气,“人情世故和道理,朕都懂。可既不能寒了功臣的心,又不能让后院起火,难啊!”
杜正伦不是什么迂腐的人,对于侯君集屠城,在心理是赞赏的,不屠城如何震慑西域?
国与国之间的道理,可不是道理的理,而是物理的理。
拳头打下去,把你打服了,你才能规规矩矩的呐喊:对,天可汗定的规矩就是唯一的好规矩,下属国必须执行。
可从国家政治角度考虑,侯君集屠城这件事,就会被拉高好几个层次,如果被御史言官们抓住这件事不放,肯定是逼着老李罢了侯君集的爵位,甚至砍了侯君集的脑袋。
可政治角度也是有边界的,侯君集做的事情,又何尝不是在扬大唐国威呢?
老李就感觉自讨了没趣,就知道杜正伦说的肯定是合套话,一点实质性的建议都没有。
权衡利弊,你会发现,惩处侯君集是符合现在大唐的对外策略的,侯君集回京后的安置,也直接影响西域诸国的民心走向。
河西四郡是要慢慢养的,西域也不是单独靠刀枪棍棒就能节制的,让他归心,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