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二章物价飞涨与民生(第 2/4 页)
民国21年一二八事变爆发,日军侵犯淞沪,米市场一度停顿,但复市后,大量洋米涌入,米价又转为下跌,到年底米价跌至每石9元。到民国23年夏,随着不时有洋米涌入,最低价已不到8元。
民国23年7月,苏浙遭大旱,内河干涸,航道不畅,粮食货源减少,每石米回升到10元以上。民国24年上半年有4个月米价高达13元。11月,受灾的苏浙产区来沪采办粮食,粮价再度趋高。
但不久洋米又涌到,价位下降。民国25年一度低于10元,民国26年,也就是去年,抗战爆发前,一石米才11~12元。
如今抗战爆发不足一年,进口渠道不畅,无法平抑国内的粮价,再加上战争导致的人心惶惶,一石又涨到二十元。
至于小麦,从民国成立到抗战,小麦价格一直稳而偏低。民国元年~13年间,每但担小麦价格一直徘回在3.81~5.14元之间。
民国14~19年,上升到5.73~6.35元。民国20年以后,由于进口了大量洋小麦。小麦供多求少,价格下落2.71元每担的低谷。
相当于一块银元能买三十七斤小麦。
到民国23年7月以后,受国际市场小麦价格上涨的影响,国内又遭干旱,使麦价回升。民国25年,麦价继续上涨,入冬,国际市场麦价暴涨。
到了去年,也就是民国26年小麦价格回升到最高每担6.07元。
抗战爆发后,进口渠道堵塞,再加上国内人心惶惶,粮商屯集,小麦价格进一步上涨,到了现在的每担9块银元。
大豆价格相对稳定,批发价每担一直维持在5~6元之间。民国19年一度超过6元。10月转为下降。民国22年起进入3.5~4.5元的低谷。民国24年,回升到5元以上。到抗战前夕,大豆批发价达到每担6.5元。
如今,更是涨到每担11块银元。
在汉口待了一天,由于猪鬃、桐油,的生意停罢,没有物资再贩卖到国外,仅仅带了上次物资的销售回款,再次赶赴新加坡。
到了地方,接收了一部分订购的设备,李牧考虑了片刻,决定这次拿出一半的空间采购粮食。
南阳虽然是产粮地,最近涌入的人口太多,消耗也大大增加,再加上军队的消耗,已经需要从外地采购了。
这也导致了最近这段时间,南阳的粮价节节攀升,已经快要追上武汉的水平了。
从外地买粮食,运费也是不小的成本,即便能从原产地采购一些价格便宜的粮食,运回南阳价格也不会低。
南阳地区的人口如今已经超过七百万,其中两百万是最近一年涌进来的,没有土地,只能从市场上买粮食。
粮价太高,对于这些人的生活、甚至生存,也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从国外采购一些粮食,赚钱的同时,顺便抑制一下南阳地区的粮价。
……
一立方米的空间,大概能装八百公斤左右的粮食,一万立方米,能装八千吨粮食。
这次李牧准备了三万立方米的空间买粮。
在远东商行的协助下,采购了一万吨大米,一万吨小麦。
大豆也采购了四千吨,大豆不但能做粮食,也能做豆腐、豆芽,在如今这个年代,也算是不错的菜品。
总共两万多吨粮食,花费了不到九十万美元。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