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彭祖金方(第 1/3 页)
一天办好了两件事,悬在心里的大石头终于落地了,宋卫星心情格外舒畅。
晚饭后,在花园式的小区里转了两圈,看看时间,远在大洋彼岸的老伴也应该起床了,于是给老伴许燕妮打了一个电话。
“今天怎么这么早?”老伴纳闷了。一般宋卫星都是半夜打电话,那个时候,这边正好是中午。今天还在做早餐,就接到电话了。
“今天好高兴。”宋卫星把这几天值得高兴的事都给老伴说了一遍。
“什么时候能回国?到杭州来住一段时候,绿杨别苑的环境实在是太美了。”
“你以为我不想回国呀。可是冬冬还没到上幼儿园的年龄,我走了,冬冬怎么办?”冬冬是孙子的昵称。
宋卫星和老伴各自叹了一口气。
“哎呀,锅糊了。”老伴喊了一嗓子,就把电话挂了。
宋卫星回到幸运楼,又想起了今天买回来的干燥剂和粘胶带。
宋卫星没有立即动手防护那本古籍小册子。而是先搜索了一下古籍保护的内容,头顿时就有点大了:既要防霉、杀虫、防潮,还要控制温度、湿度和温差变化。这哪是利用古籍上记载的知识,这完全是请了一个爹回来供着。
宋卫星一边看一边在关键的地方做标记:“文博工作者对古籍保养的最佳温湿度有一个界定。一般而言,古籍收藏的最佳温度应设定在14c—20c之间,24小时温差变化不超过2c—5c;湿度应为50%—65%,相对湿度变化不能超过3%—5%。若把温度标准定得再低一些,比如在8c—10c之间,应该对古籍的耐久性更加有利,但考虑到保养中的其他因素,温度标准不能定得太严格。”
“关于湿度,大多数古籍、字画、档案等纸类文物,当纸张里的含水量在7%左右时,纸张的强度最好,所以把7%的含水量称作纸张的正常含水量。在保管中,要想使这类文物材料的含水量维持在7%左右,就要求使周围环境的湿度控制在50%—65%之间,这样的湿度标准能保持纸张的正常含水量,从而保障这类文物材料的耐久性。”
宋卫星想:还不知道那本小册子有没有用,光收藏和保护就得先建一间恒温恒湿的房间。
我还是看看这本小册子有没有用处,如果没有用处,扔回小盒子,放进一包干燥剂,用粘胶带一封,放回暗室不管了。
以后找个机会请古籍专家鉴定一下古籍的年代,如果有文物价值,就捐给文物保护机构。我不伺候了。
-->>(第 1/3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