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 传说(第 2/3 页)
在招摇山的狌狌,“其状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食之善走”,意思是形状像猿猴却有白色的耳朵,既能匍匐又能如人一般直立行走,说的其实就是今天的猩猩。
在基山的鵸鵌,“其状如鸡而三首、六目、六足、三翼,其名曰鵸鵌,食之无卧”,说它像一只鸡,但是有三个头六只眼睛六只脚和三只翅膀,是三胎连体的形态。
后来发现这就是现在的“笑翠鸟”。
因为它的羽毛颜色层次多样,所以看上去它有“三尾”“三翅”和“三头”而已。
再者,比如《大荒东经》中有七座日出之山,《大荒西经》中有七座日落之山。
太阳东升西落,随着季节的变化,出入的位置也会随之变化。
而通过太阳升落的位置,将一年分为十二个月。这种定位的坐标方式,与我们现在知道的“二十八星宿分四方,每方各七个”有着极为明显的相似性。
更为有意思的是在书中句式为“大荒之中,有山名曰xx”的句子正好是28句,而这二十八句对应的山,正好是东南西北各七座,很难想象这与我们的二十八星宿毫无关联……
如果说,对于寻找那些故事和奇珍异兽的来源只是一种好奇心使然的话,那么在《山海经》中提到的各种山河地貌,却不得不让人们变得认真起来。
在海外学者对《山海经》多年的研究来看,《山海经》描述的似乎不仅限于上古的中国,甚至还有其他的大洲。
《山海经》等先秦文献因而记载了美洲的一些特有的动植物和矿物。
比如,一种名为“犰狳”的动物,书中记载 “有兽焉,其状如菟,而鸟类喙,鸱目蛇尾,见人则眠,名犰狳。”
也就是说,这种动物体型像兔子,像鸟一样的长喙,圆眼睛细长的尾巴,看见人就一动不动。
对于《山海经》这样一本有着难以企及的高度的奇书,华夏历史上的诸多统治者对其倒也颇有敬畏。
清乾隆时,人尽皆知的纪晓岚就给《山海经》贴上了“禁书”的标签。
表面上是生怕书中什么巫蛊之术,但事实上在当时闭关锁国的国策之下,这样的书是绝对不被允许流传的,甚至下令将其烧毁,倒是有些“君子无罪,怀璧其罪”的意味了。
-->>(第 2/3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