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送上清名(第 2/4 页)
那首词就是不在诗会那日显露,他也一定会找时机通过赵先生送给张县令,因为他敢肯定这张县令必会对亡妻有些愧疚与思念。
所以他才在那日敢在自己爷爷和父亲面前,打保票说有办法接近张县令,至于那日说肖守业的话,大多出自他的猜测与推脱。
否则以他的年纪,不应做出如此相思刻骨的诗词,诗词必是有感而发才能引起共情,不假借到肖守业身上才会真的让人产生怀疑。
整个接见在友好融洽的气氛中进行,赵先生对肖华飞当日的风采大加称赞,让肖华飞听着都有一些脸红。
看情形赵先生的确是个中年文青,真把肖华飞当成了一代诗词大家,但肖华飞却一个劲地推说诗会那日只是有感而发,巧合而已。
肖华飞越是谦虚,越让张县令觉得这个年轻人有才气而不狂傲,的确是难得的青年才俊,心中也对肖华飞愈加重视起来。
三人便在二堂聊起了诗词,张县令也吟诵了几首在京赋闲时写的诗,不过诗中没有什么怨怼之词,都是些风花雪月类的诗作。
赵先生与肖华飞二人都大加称赞张县令的诗作,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此诗只能天上有等等。
二人配合着吹捧起来可谓天衣无缝,彼此偶尔相视一眼都大生知己之感。
赵先生见识到肖华飞的捧哏功力,也暗中肯定,他精通这些是因为家传的本事。
可肖华飞年纪并不大,但今天这种场面上的应对能力可称一流,不过心中也有疑惑,按道理说一个商贾家的后辈,怎么对官场上的逢迎手段如此精通。
不过肖华飞只不过一个晚辈,赵先生并不担心他对自己在张景清那里,产生什么威胁,也乐于交好在姚安县有一定实力的肖家。
三人聊了快半个时辰,赵先生笑着对肖华飞道:“肖贤侄近日可有新作?不妨拿出来让县尊品评一番,若是再有佳作问世,今日相谈传于后世也必是一段文坛佳话。”
虽然张县令的诗作很普通,但肖华飞已经吹捧了半天,都快感觉已经词穷时,终于等到了这句话。
他来此的目的就是要进一步与张县令处好关系,然后才能在张县令面前进言去解决黄石寨的问题。
他多次站在张县令的角度去设想,张县令到姚安为官到底所求为何。
张县令是正牌进士出身的官员,朝中又有恩师与同窗为奥援,只要不胡作非为将来的前途一片光明,估计就是坐到六部正堂也有一定机会。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