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溪河场(第 2/3 页)
这下终于明白了。
溪河近似于一个倾斜的“l”形状,由北向东贯穿整片土地,最终流进东边的海里,越往东走河面就越宽广,直至一望无垠的海平面。而脚下的土地被河水生生割裂成两部分,这可苦了生活在河岸两侧的百姓们。
溪河南边和西边的百姓需要跨过河岸才能把手里的海产品卖出去,溪河东边的百姓也需要跨过河岸去谋生。
所以溪河两侧的百姓们一合计,就打算在河面上架一座桥,除了溪河北侧的百姓。
因为他们表示自己是半个城里人,想吃海货就跟河东的百姓买,至于务工也可以去长安城里寻一份差事,何必参合几个泥腿子们的修桥活动。
其他百姓们各有自己的诉求,也不再强迫河北的百姓参与进来,只是勒令他们以后要是用桥则需要交费。
原本一切都紧锣密鼓的有序进行着,后来因为架桥的位置又产生了分歧。
溪河南岸的百姓认为自己这边物产丰富,所以桥理应架在南边。
溪河西岸的百姓认为南边的河岸更宽,架桥所需的费用更高不划算,所以桥应该建在西边,如果桥架在南侧,那南侧的百姓就要承担大部分的修桥费用。
溪河东岸的百姓认为桥最好架在中间,这样自己无论是去南边还是西边务工,都很方便。
结果就导致,西侧和南侧的百姓互不让步,东侧百姓在一旁看热闹。
最终经过两年时间的争吵,这项利好所有人的工程不幸腰斩了。
后来还是溪河南边的一个柳姓汉子发了狠,驾着自己的渔船绕着海岸线兜了大半年时间,终于把船绕进了溪河里。从那以后,柳姓汉子做起了摆渡人的营生。
也由此发了家。
······
应无尘合上手头的札记,有些感慨。
原本这种事情只需要官府牵个头儿就能轻松解决的事情,结果任由百姓们自己胡乱折腾,最终利国利民的好项目就这样胎死腹中。
-->>(第 2/3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