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五十六章 玉琮(第 2/4 页)
至清乾隆按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以“琮,瑞玉,大八寸,似车釭?”的说法为据。
玉琮,后世又称“辋头”。
其用途,一向以为就是“以黄琮礼地”的礼器。
是祭祀用的大礼器之一,它与玉璧、玉圭、玉章、玉璜、玉琥被称为“六器”。
为我国古代重要礼器之一,《周礼》“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玉琮成为统治阶级祭祀苍茫大地的礼器,也是巫师通神的法器。
但自从良渚文化的玉琮大量出土后,这种战国秦汉间经师们的附会就不足为凭了。
因为良渚的玉都不是黄玉,当时应该也还没有“礼地”的概念。
有的学者根据良渚玉琮的造型和纹饰特征,推测其为巫师通天地敬鬼神的一种法器,带有强烈的原始巫术色彩。
玉琮的造型是内圆(孔)外方,似是印证“璧圆象天,琮方象地”等道理。
巫师也常用劣质的玉琮、石琮,或被烧过的玉琮,来镇墓压邪、敛尸防腐、避凶驱鬼。
玉琮也是权势和财富的象征。
玉琮于墓葬中出土时有如下特征:墓葬规格高,规模大,随葬品较丰富;墓主人多为男性,琮常于壁伴出,一些墓中有殉葬人的现象。
种种现象说明琮式与原始宗教及祭祀礼仪密切相关,它的主人必属部族酋长,大祭司巫师之上层人物,。
从发掘现场可以看到,墓主身份越显赫,殉葬品中的琮、璧就越多,似乎要显示生前的一切,用于随葬恰好说明墓主原有身份,及其在各部落中享用财富与权势的程度。
也代表良渚文化时期的一种葬制。
其他具体使用方法还有待考证。
玉琮在商周还常见,在战国两汉以后,就很少见了。
其用途在后世,也被纳入儒家的礼仪系统中,成为礼器或葬器。
新石器时代发现较多的良渚玉琮,玉材为产于江浙一带的透闪石质玉石,质地不纯,以青色居多,部分黄色,土浸后呈雾状乳白色。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