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七十三章 热爱删改先贤著作的儒家(第 2/4 页)
但马王堆帛书《老子》(甲本)中却是: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也,以其无以易之也。水之胜刚也,弱之胜强也。天下莫弗知也,而莫之能行也。故圣人之言云曰:「受邦之诟,是谓社稷之主;受邦之不祥,是谓天下之王。」正言若反。
这一段是借水的特性来激励统治者。
不难看出,老子心中的「柔弱」是充满了力量且极具生机的。
不过通行本《道德经》中却让人觉得「柔弱」只不过是「无为」、「不争」的另一名称罢了。
原文中「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更是直言水虽然看似「柔弱」,但却具有「攻坚强」而无往不胜的本质,水的「柔弱」在这里是具有相对能动性和攻击性的。
通行本中把「水之胜刚也,弱之胜强也」改为「弱之胜强,柔之胜刚」,使得水的攻击性荡然无存,摇身一变使得主客异位。
具有主动攻击性的「弱」水只剩下被动挨打的「柔」性,认识论的成分替代了方法论,使得「无为」、「不争」的好处得以更好地宣扬,这种悄无声息偷换主题的情形还有很多。
显然,这是老子的学说,在后世的传播中,被人修改了,弱化了老子学说中的刚强之意,强化了老子的「无为」「不争」的论调。
这无疑是一种削弱老子学说的做法,显然是在一些道统之争后的结果。
甚至有可能就是儒家的一些学者,故意如此改的,让儒学的传播能更加坚固。
毕竟老子自己都「不争」「无为」了,那你学老子学说的人,还好意思和儒家争吗?
其中,改的最为过分的,是《道德经》通行本第十四章的: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在马王堆汉墓帛书本中,这句却是:
「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别看只是改了一个字,但是整段话的含义,完全变了。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