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谋刺(第 3/4 页)
于是董宁便谋划道:“倒是可以兵分两路,一路在津蒲渡待命。既然函谷关难攻,便先派出少数精挑细选的勇武士卒,乔庄成商户尾随乔谖等人去夺门,如能成功,然后大军再入。等进了函谷关,津蒲渡便以船只渡河,两相应和,夺取河西地。但若函谷关不成,其实我们可以绕过函谷关,去攻打武关,南阳在我们手上,粮草自不是问题。”
“函谷关守将蔡远襄即便不在,岂会不做安排?函谷关自古是天险,鲜有外敌攻入过,父亲请三思。”杨灏忍不住插了一言。
杨晟岳却笑道:“此不足忧,函谷关与我们送外面攻,自然是少有先例,但从内部攻破还是有极大可能的。”
杨灏愕然,董宁便低声道:“世子不知,蔡远襄手下偏将一直怨恨他处事不公,早几年就与仆有所联系。如今家眷都悄悄送到荆州,只待事情一过,便取道南阳,送到晋阳来。”
杨灏心下犹有疑惑,却听杜平遥道:“老朽之人,从前并不知道董将军竟有此长远用心。为将者,谋及当前算什么,你竟能从数年前就谋划此事,果真目光长远,老朽今日才算服了。”
他连说两个老朽,竟似乎果然佩服。但杨灏却心知二人早已失和,只是看在杨晟岳的面子上,外头看着客气。
然而今日杜平遥为何总替董宁说话,杨灏心里蓦地一跳,不动声色地看着杜平遥,却见杜平遥也笑吟吟地看着他,自此杨灏再不阻拦。
杨晟岳与董宁都觉此等机会乃是天赐,不可错失,连夜谋划。
直至夜深方散,杨灏立刻召石英来问:“蔡远襄有个偏将,悄悄与董宁私下互通消息,可有此事?”
石英便道:“倒是听说过,不过蔡远襄的眼皮子底下,谁能动手脚?”
杨灏斟酌道:“但是蔡远襄如今到雍都述职,董宁说已与那偏将军谋划好,可攻入函谷关。”
石英素日最擅长密使暗探事宜,知道这也算是两国交兵、两相勾结的常事,但总觉哪里不对劲,便道:“如果此事是真,那么确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函谷关虽然极难从外部攻破,但若里应外合也并非难事。远的不说,当初威烈侯不就是与蔡远襄合谋杀守将范平,夺了函谷关吗?但如此事有诈,只怕有去无回。”
杨灏听了,蹙眉深思,便摆摆手令石英退下了。
雍都一方,令狐嘉树便将查明幕后主使者并搜集人证物证一事交给了虎贲校尉钱斌。但此时韩高靖中毒,生死难卜,因公子轩乃无知幼儿,便由韩江出面主持大局。而一旦主君有事,想必晋阳必会蠢动,姜恪便建言早做防范。韩江便持军中虎符,暂将军权交给中军大将军兼中护军姜恪,并以郭令颐、令狐嘉树等人为核心,共议军政大事。
因中尉曹淳正屯兵蜀州,姜恪便以中护军身份调集五大校尉营,严守雍都。又派出监军去往各屯军重镇及关隘,乃至于各州郡兵,督促军备。然而如马汉阳、郭孝攸这类擅长攻袭的将领都在蜀州,便临时调集顾显正在组建操练中的西戎以及西域诸胡各部兵,如有战事,可验其治军效果。
云津的参军一职,本就是文武兼备的,因她职务不高,并不能参与决策,但众人深知她的才能,也知韩高靖对她的信任,所以一些事务,也通过她的上司令狐嘉树知会,令她参与建言。且调派她去各大营巡行,查看军备。
云津见五大营的京城禁兵多数布置在函谷关和津蒲渡,毕竟这两处乃是晋阳攻打秦川的最近最佳途径。于是直接建言姜恪:“仆以为应当加强武关防戍。”
中军将军府的参军便道:“要从武关进兵,则先要度过洛水,越过伏牛山,晋阳为何舍近求远?若以南阳驻军来攻我等的话,他们兵力又不够,且攻打武关,导致宛城空虚,他们难道不怕荆侯趁机袭取南阳?”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