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八十五章 “手无寸铁”(第 2/4 页)
“这既是外交工程也是国防工程,是由外交部投资,东海舰队航保处筹划实施的。但东海舰队主要负责勘测,具体施工好像由台东市负责,毕竟台东离这儿近。”
“韩局,外磕脚离海岸线多远?”关克难好奇地问。
韩渝拿起尺子量了量,说道:“海岸线不是一条直线,从海图上看距离最近的人工岛35海里,距最远的海岸线61海里。折算下来,距附近的海岸线平均超过80公里。”
吴海利很清楚这个距离的意义有多大,紧盯着海图感叹道:“据说落潮时外磕脚都不一定能露出海面,在外磕脚上建永久设施看似劳民伤财,但事实上意义重大。这就相当于把我们的领海整体往东移了60海里,专属经济区同样如此!”
“什么叫往东移,这边自古以来就是我们的领海。”
韩渝笑了笑,抬头提醒:“克难,外磕脚是一座沙洲岛,航速不要太快,注意水深,以防搁浅。”
“是!”
小心翼翼航向了约半个小时,三条渔船和一条200吨左右的渔政船出现在眼前。刚从大风大浪中缓过来的船员们跑到船舷边,拼命的朝渔船和渔政船招手。
韩渝举起望远镜,清楚的看到那三条渔船是在海上施工的!渔船上的人在海里打了好几根桩,并在桩上搭建了一个简易平台。
“海巡49呼叫渔政301,海巡49呼叫渔政301。”
“301收到,海巡49请讲!”
“包站长在不在,我是韩渝啊!”
电台里传来东启农业局吕泗渔政站包站长激动的声音:“韩局,你怎么来了,你怎么知道我在这儿的?”
韩渝放下望远镜,举着电台通话器,遥望着远处的渔政船,笑道:“包站长,我改行了,刚调到滨江海事局。我不知道你在这儿,但我认识你们的船啊!”
包站长走到驾驶室门边,看着担心搁浅不敢靠近的海巡49,举着通话器激动地说:“我们是跟国家海洋技术中心的专家来安装观测设备的,没想到能在这儿见到你。韩局,你是怎么调到海事局的?”
“组织上把我调过来的,只能服从组织安排。”韩渝笑了笑,好奇地问:“包站长,你们来安装什么设备?”
“安装志愿船观测系统。”
岸上有气象部门观测预备气候变化,海上一样有。
但海上不同于岸上,不可能到处设气象观测台站,于是世界气象组织的前身国际气象组织起草通过了《世界气象公约》,并成立了一系列委员会。
其中一个名叫海洋学和海洋气象学技术合作的委员会,为了更好的从事海浪、水温、风、气压、气温和湿度等海洋气象要素的观测,提请国际气象组织成员国招募志愿船从事气象观测。
这个国际气象合作项目英文简称sot,参加海洋气象调查的船舶有7000多艘,韩渝第一次服务的远洋集装箱货轮就是sot的志愿船。
这些船舶的航线遍及全世界,承担气象观测任务的都是参加过sot培训的高级船员。在航行期间要按世界气象组织的规范要求,每天进行四次气象观测,并把观测数据实时报告航经的国际海岸电台,经国际海岸电台向世界气象组织各区域中心报告。
中国是世界气象组织的成员国,有义务提供海洋气候数据,同时也从中受益。比如我国货轮远航,就能获取相关的海洋气候信息。
只是现在科学技术越来越发达,不再像十几年前一样需要人工观测人工报告。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