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治理流民,施行屯田(第 2/3 页)
秦始皇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让蒙恬在河套地区筑城四十四座,就地开发,十几万士卒一边屯田,一面戍边,自给自足,如此便能长期与匈奴作战。
西汉文帝、武帝时期,都有过相似的举措。
到了东汉末年,曹操将屯田措施进行改良,并大力推行。
曹操把屯田分为军屯和民屯,军屯的主体是士卒,民屯的的主体则是流民。
民屯的操作手法是,官府提供土地,流民负责耕种,收获的谷物,官府与流民按比例分成。
历史上,曹操的民屯收获的谷物,百姓得四成,官府得六成。
现在,华雄准备借鉴曹操的屯田手法,不同之处在于,华雄掌握的朝廷不仅会给流民提供土地,还会借给他们粮种和耕牛。
同时,屯田收获的谷物,百姓只需上交四成给官府,剩下的六成由百姓自行处理。
这两处变动看起来很小,但意义却颇为重大。
成为流民的百姓基本上已经一无所有,只给土地,他们依旧艰难,因为他们还得为粮种和耕牛操心。
一旦官府借给他们粮种和耕牛,那他们就可以安安心心地从事生产了。
至于分成比例的变动,虽然只给百姓增加两成收获,但就这小小的两成收获或许可以帮助多口之家撑过难关,甚至略有富余。
百姓富余,才能拥有购买力。
有了购买力,才能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李儒、陈宫、贾诩听了华雄介绍的屯田方略,先是对视一眼,随后一起开口赞道:“主公这屯田方略施行后好处多多,当真是精妙!”
“流民处于心神崩溃的边缘,如果有地可耕,有粮可食,他们就会满足,就不会轻易参与叛乱。”
“朝廷多了四成的屯田收获,经济困境就会大幅缓解,如果屯田方略能够坚持施行几年,朝廷就能拥有充足的粮食储备,对外征战就不用担心缺少军粮了。”
“除此之外,新编户的流民还是最好的募兵对象,他们这些人在地府门前走了一遭,最是珍惜当前所有,也最为感激主公的活命之恩。”
这一次,李儒、陈宫、贾诩是真的有些佩服华雄了,在他们眼中,华雄除了武勇过人,韬略不凡的形象外,又多了一个治政熟稔。
-->>(第 2/3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